【文匯網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2011年9月,在廈門舉行的投資環境說明會上,約旦、立陶宛、阿聯酋、韓國、巴西、厄瓜多爾、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爭搶中國投資。美國俄勒岡州、休斯頓等地方政府也在投洽會上開設展台,舉辦推介會。美國商務部高級官員表示,他們將以最開放的態度,迎接中國企業赴美投資。世界各國之所以競相向中國的企業家拋出媚眼,是因為歐美債務危機使得各界對世界經濟復甦前景的擔憂進一步加深。當前的經濟形勢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在2000年代初期。2000年3月,在全國人大九屆三次會議上,中國政府把這一戰略提高到國家層面上來,2001年,又把它寫入了十五規劃。這標志著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從「引進來」為主,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同時,政府也積極引導和組織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到國外投資辦廠。在財稅、信貸、外匯、保險等方面,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在政府優惠政策和企業自身需求的推動下,200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開始活躍出擊。對外直接投資額(流量)由2002年的27億美元增加為2010年的688.1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49.9%。2010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五。
2000年代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新特點是國有企業的比重在減少,而民間投資不斷髮展壯大。雖然國有企業仍然占主導地位,但其比重由2006年的81%降低至2010年的66.2%。雖然國有企業在規模和經驗上都更有優勢,但隨著民間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和政府的支持,長遠來看,民間企業將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美國萬向、歐洲陽光等一批在當地擁有一定知名度並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海外企業的湧現和吉利收購沃爾沃等,意味著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在加大。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另一個特點是跨國並購活躍。2000年,中國企業以並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僅為6億美元,而2010年,並購投資額達297億美元,占流量總額的43.2%。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活動持續活躍,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創紀錄,交易數量207宗,金額達429億美元。去年中國企業在北美和歐洲地區的海外並購數量占比接近一半。值得關注的是,海外並購不再是資源和能源行業一枝獨秀,而是向消費品和工業品領域轉移,這反映了中國開始逐漸向消費驅動型經濟轉變。
從地區分佈情況看,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對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增幅較大。中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2008年,中國對亞洲的投資占流量總額的77.9%, 但2010年,這一比重下降為65.3%。中國對亞洲的投資比重之大,是因為對香港的投資也包括在裡面。如果不計對香港的投資,中國對亞洲投資比重僅為10%左右。中國對拉丁美洲的投資直到2006年占40%左右,但此後該比重急劇下跌。對非洲的投資近兩年也有所下降。相反,中國對歐洲和北美洲的投資,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有大幅增加。
從行業分佈情況看,中國對外投資從初期的農業和采礦業,發展到服務貿易、工業生產加工、交通運輸、金融、房地產、醫療衛生、旅遊餐飲、咨詢服務及科學研究等幾乎所有領域。但是,2000年代以後,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對資源開發領域的投資大幅下降。2003年,礦業投資占中國對外投資的48.3%,到2010年該比重下降到8.3%。在同一時期,服務業投資比重由27%猛增至84.1%。與外商對中國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不同,中國對外製造業投資比重還很小,製造業投資潛力尚待挖掘。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獲得了海外資源,緩解了稀缺資源對生產的抑製作用。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將過剩產業轉移到國外,為新興產業騰出發展空間,從而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此外,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發達國家並購高新技術產業,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可是,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伴隨了一系列問題。它突出表現在低價無序競爭,低水平發展;經濟利益至上,忽視社會利益;准備不足,沒有長遠目光和發展戰略;缺少誠信認真的態度,缺少對品質的執著等等。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現在應該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