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前一段時間,政協委員陳光標在兩會上關於「在人民幣上印孔子名言,弘揚中國文化」的提案,曾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論。暫且不說提案內容的恰當與否,文化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開始被人們所重視倒是真事。從最早的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爭,到後來中韓兩國爭奪亞太文化遺產中心,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的傳承已不再僅僅是個人、家庭與集體的事,而是已然上升到了國際,甚至政治的層面。
但是轉身追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程,似乎文化的傳承並非是什麼複雜之事。從最早的華夏文明,到儒家、道家、法家等9大體系,再到現代化文明,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創造、改進、言傳身教,便可以流傳至今並且發揚光大。
文化的作用,就是要樹立一個言行的榜樣,一個道德的規范或是一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從而使生活變得更加和諧、舒適、安定和愉悅。這才是文化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所在。如果把文化當作商品來你爭我奪,還要貼上「注冊商標」劃清界限,那麼文化就不再是被人所用,而是成為了一個為人所累的傀儡了。就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件事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形式,其最終的目的是讓那些逐漸流失的文化歷史不被人們所遺忘。可是,要是硬用「文化遺產」這麼一個標籤來給文化分門別類,扣上強硬的枷鎖,甚至相互攻擊大打出手,恐怕非但不能保護文化,反而只能使文化變了味。
文化是活物,只有在有生命力的時候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所以要用心來創造、傳播和保護。如果僅是把它掛在嘴邊炫耀,或者只是為了得到一紙「文化遺產」的證書,那麼恐怕再優秀的文化也要枯竭生銹,像那些長滿了銅綠的青銅器一樣,只能被供奉在博物館裡了。
文化不是什麼虛無縹緲不可捕捉的東西,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成、生長並被傳承的。就拿乘公交車這件事來說,中國的公交車上人滿為患,為了一些芝麻小事鬧得耳紅面赤是常有的事,這樣的景像似乎已順理成章地在每個人腦海裡形成、固化,並不足為奇了。但是來到韓國,我腦海裡存在了十幾年的「公交車畫面」卻被徹底推翻了。井然的乘車秩序,人們在車內細聲地交談,連接電話都是用手捂著話筒,三言兩語便匆忙掛掉,似乎在參加一場嚴肅的會議;公交司機會親切地對每一位乘車者點頭行禮;起身讓座已司空見慣,甚至有時坐著的老人還會主動地幫助站著的旅客拿東西;就連上下班高峰,車廂內也十分的安靜,能聽到的也只是零星的電話鈴聲,或者「對不起」、「失禮了」、「請讓一下」等簡單的禮貌用語。偶爾有小孩子不懂事大聲喧鬧的,在一邊的家長會趕緊制止,然後不停地對他講,「在公交車上,這麼大聲說話是不可以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這才是文化應有的也是最有效的傳播方式。
現在的中國社會,面對一位摔倒的老人,扶與不扶都要思索再三;一個孩子被車壓倒,卻無人伸出援手;剋扣農民工的工資,卻拿不出有效的對策……我們不禁要思索一下,這些違背道德常識的不可思議的事情,怎麼能在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古國裡發生?我們的傳統美德僅僅是得到「文化遺產」的認證,或者把四書五經搬上人民幣就可以完好無損地傳承了麼?從中韓兩國截然不同的公交車畫面中,就可以得到答案,用嘴永遠都只能是「傳」播表面,而只有用心才可以「承」授內涵與實質。
因而,文化的傳承並不是什麼需要拿著高音喇叭大肆宣揚的難事,只要把它細細領會並且滲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裡,自然而然就能達到「以心傳心」的效果。在韓國的早班公交車上,我曾看到過一位年過花甲的韓國老人,她戴著老花鏡,努力把書舉在燈下默默地研讀,還不時地圈圈點點。那時還有點睡意朦朧,正在為一大早上就要出門而煩心的我,突然觸電一般地被深深感動了。文化的傳承,還有什麼能比這樣生動的教科書更有效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