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年少時常住在中南海西花廳,卻很少與伯父見面。極少接到伯父物質饋贈,甚至連一封親筆信都沒有,卻被伯父在彌留之際惦念。作為前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最小的侄女,全國政協委員周秉建說:「我不是『官二代』。」
周恩來夫婦沒有孩子,把周秉建兄妹當親生一般教養。「我們兄妹六人可以說都是伯父養大的。」周秉建說。
「說來現在的人可能覺得不可理解,我們那個年代,社會上真的沒有『官二代』、『紅二代』的說法。」周秉建笑著說。
上世紀六十年代,周秉建就讀的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學有不少高幹子弟,大家都是穿粗布,吃食堂,「沒有什麼不一樣」。
中南海的西花廳周秉建常去,但她從沒見過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有一次,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與夫人來訪,正和伯父聊天的周秉建自覺迴避。「其實按常理說,同事帶孩子串個門也很正常。但伯父絕對不給我們提供任何有優越感的機會。」周秉建認真地說,「防止特殊化」是伯父經常強調的。
拒絕優越感,並不拒絕責任感。周秉建認為,伯父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兄妹習慣「家事」也作「國事」考慮。「現在做政協委員也是這樣,要盡心盡責,對得起這個稱號。」周秉建整理著手中厚厚一摞提案。
「伯父從來不會要求你做什麼、不做什麼,他總是用詢問的口氣表達。」1970年12月,在內蒙古「插隊」已兩年的周秉建應徵入伍,穿上軍裝。當她來到西花廳向伯父報喜時,伯父說:「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內蒙古草原去呢?」周秉建照做了,又回到牧區勞動。
周恩來去世時,周秉建正在內蒙古大學讀書,僅在伯父生前的最後時間通了電話。
「現在有些年輕人,聽到周總理的故事,會認為他沒有人情味。他是個連對手也欽佩欣賞的人,怎麼會不懂人情?」周秉建反問。
當中新社記者提到今天是周恩來誕辰114週年紀念日時,周秉建說,伯父在世的時候,他們兄妹六個從沒為伯父過生日。如今,每當海棠花開的時候,一家人就會來到中南海西花廳,拂拭客廳裡周恩來、鄧穎超的掛像,看看舊景,敘敘家事。
「僅此而已。」周秉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