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香港現跨境學童潮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0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鳳凰周刊報道,每天早上六七時,天還未光,深圳聯檢大樓旁邊的行人天橋就已經非常熱鬧。數百名小學生及幼兒生背著十多斤重的書包,頸上系一個證件袋,在保姆帶領下浩浩蕩蕩走進聯檢大樓,準備去香港。

「不要亂跑,搭著膊頭一個個走!」保姆在旁吆喝,力竭聲嘶,但沒有人理會,幾個拿著奶樽過關的幼兒生仍睡眼惺忪,頭也不抬。

這些小朋友都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跨境學童,他們住在深圳,卻要每天返回香港接受教育。據調查顯示,目前跨境學童已經衝破一萬大關,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兩歲,在幼兒園上幼兒班。

「雙非」嬰兒突如其來

今年8歲、在香港上水區東莞學校升讀小四的鄭詩敏,是其中一名小童。鄭爸爸是中港貨車司機,一家三口曾在香港居住。後來鄭爸爸因為收入不如前,香港一間負資產的房子要還款,為減輕負擔,被迫搬到深圳生活。

搬到內地生活後,讀書、工作卻依然還在香港。鄭詩敏要在五點多鐘起床,匆匆吃完早餐便出門。早上約7點,經過兩重海關檢查,鄭詩敏在上水火車站大堂跟其他跨境同學集合,然後坐保姆車回校。7點45分,鄭詩敏回到學校,8點20分正式上課。

下午3點,學校放學。鄭詩敏又匆匆忙忙和一批跨境學童過關。這些跨境學童太矮,關員都要探頭伸手,才能取到他們的回鄉卡檢查。

5點左右,鄭詩敏終於回到家裡,但她一刻不閒,趕快做功課。直到6點30分,才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8時30分,鄭詩敏睡覺,以便明天一大早起床回香港上學。

香港九七回歸中國大陸前後,許多內地女性嫁給香港男性,促成了不少跨境婚姻。孩子出生後,很快批准到香港,但媽媽往往要等上十年八載才可以赴港定居,幼兒只好跟著媽媽留在內地生活。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出現過深港學生跨境上學的現象。

這些跨境學童的年齡大約都在十三、十四歲以下,最小的才兩歲半,有的是父親為香港居民而母親尚未獲得居港權,有的是父母均為香港居民,但在深圳投資、工作或購了住房。這些學童大多在與深圳為鄰的香港上水、沙田一帶的公立小學讀書,而且多為六年級以下的小學生。每天,這些孩子有的是由保姆接送,有的則是單獨或幾個搭伴往返於港深之間。

不過最近幾年,深港兩地又湧現出一批父母均不是港人的跨境學童。他們被稱為「雙非孩童」,即父母親均不是本港人。

原來,自從香港特區政府2007年開始向非本地孕婦收取4.8萬港元分娩服務費並對非本地孕婦提供分娩服務後,許多內地孕婦紛紛赴港產子。他們所生的孩子落地即有香港人身份,近年開始陸續踏進適齡入學期,導致跨境到香港上學的「雙非」學童人數大增。

根據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近年香港「雙非」嬰兒出生人數持續上升,以將於本學年升讀小一(亦即2006年出生)的孩童數量為例,即有1.6萬多人。統計處去年4月的調查發現,約兩成「雙非」兒童的家長有意安排子女來港讀書。按此推算,可能有3200名「雙非」兒童在今年赴港升讀小一。

與深圳鄰近的香港上水區古洞村培幼幼兒園校長陶小鳳表示:「有『雙非』家長通過移民公司安排,親自從北京飛抵本港,到學校遞交入學申請表,聲言若孩子獲取錄,會移居深圳方便上學。」

有香港特區政府高官也透露,其北京中產朋友來港產子後,欲安排子女來港讀書,但心儀的學校並非上水、粉嶺等不知名小學,而是九龍塘區傳統名校,其友人知道機會很小,便親身來港叩門,還在學校門口等校長,對校長說:「不用擔心(學生)返學的問題,我們會包車來香港,十多人(內地學童)組團一起來讀書!」

辛苦的學童

不少受訪的內地家長坦言,要子女長途跋涉跨境讀書,是希望子女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縱使孩子子舟車勞頓也覺值得。

交通是跨境學童面對的另一大難題。目前每日有約一萬名年齡在11歲以下的跨境學童來港上學,他們主要經四個陸路口岸過境,包括深圳灣管制站、文錦渡、落馬洲支線及羅湖等。跨境學童主要分兩大類,其中一類是持禁區紙,隨保姆車直接過境,另一類則由家長或保姆陪同,經由口岸過境。

不過,對於年幼的跨境學童來說,他們不只是奔波太過辛苦,在學習文化的適應都遇到不少困難。香港沙頭角中心小學校長呂東明指出,跨境學童在香港學校就讀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文化和習慣的差異,尤其在英語和計算機等方面,校方都要向他們加強輔導,以跟上其他本地學生。

香港北區區議員劉國勳批評稱,獲發通行證的小孩可以經管制站過境,然後乘搭保姆車上學,但若沒有禁區通行證,便要自行乘搭公交上學。他說:「港鐵早上繁忙時間又如此擠擁,難道不會引起父母的擔心麼?此外,跨境學童本身已經要5點多起床,如果不獲發通行證,上學的時間還會大大增加,以八九歲的小孩來說,體力很可能會不勝負荷,進到課室時已經筋疲力竭,又有何學習效率可言?」

香港兒童及教育心理學家林少峰表示:「這類學童的成長心態會比同齡學童成熟,懂得照顧身邊人;但若年紀太輕、心理準備及輔導不足,或被家人強逼單獨來港上課,便會失去安全感,甚至會阻礙他們的人際關係和對他人的信任。」

對香港社會是福是禍?

隨著「雙非」學童紛紛跨境到香港幼兒園讀書,香港與深圳鄰近的北區幼兒園學額今年已接近飽和。跨境兒童問題再次在香港引起爭議。

有香港教育界人士擔心,大批「雙非」孩童赴港讀書,將會嚴重衝擊香港的教育系統。有分析甚至指出,一名在港出生嬰兒,由入讀幼兒園至大學畢業計算,保守估計特區政府需為每名學童付出115萬港元公帑,認為當局應阻止這些「雙非」學童湧港。

但在另一方面,也有香港學者認為,這批「雙非」兒童可以紓緩香港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的問題,香港社會不應以排外的態度看待他們。香港新界校長會會長朱景玄指出,現時香港出生率奇低,人口老化這個普遍存在於大都市的問題,難免會成為日後社會的包袱,而鼓勵這群「社會未來棟樑」回流讀書,亦可謂其中一個最直接的解決方法。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副研究員許百堅也認為,過去十多年,特區政府的宣傳片經常指出,香港社會逐漸老化,生育率一直徘徊在世界最低的水平。對這樣一個社會,增加的嬰兒正好改善人口結構,香港應該歡迎還來不及,竟然以人口理由來拒絕豈不可笑?他說:「香港成功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外來的——機會、投資甚至人。我們每次發展高潮,都是憑借外來的機遇實現;我們從不拒絕,甚至從來都是能善加利用的。大家不會忘記,曾對香港造成龐大人口壓力的移民潮,是如何變成香港起飛的動力。」

可是,面對適齡入學的「雙非」兒童逐年遞增,港府對這一族群的來港意願和背景目前均無相關研究。北區鳳溪幼兒園校監兼鳳溪第一小學校長廖子良批評,港府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多年來一直未有研究「雙非」問題,而教育局處理北區跨境學童問題亦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責任編輯:Faye Cheung
任志剛:香港不可輕言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      [2012-03-05]
香港四月將就官員申報制度咨詢公眾      [2012-03-05]
香港特首候選人選票編號確定      [2012-03-05]
曾蔭權感謝廣東支持香港服務業      [2012-03-05]
招行行長:應把香港政策賦予深圳前海      [2012-03-04]
李肇星:續與香港商討解決雙非      [2012-03-04]
香港委员吁嚴懲国企老总腐败      [2012-03-04]
賈慶林:支持香港地區高度自治      [2012-03-03]
5000名香港學生爭報內地大學      [2012-03-03]
港委員吁增進與內地文化融和      [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