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兩會報道組 程相逢、劉蕊)土地問題歷來是溫總尤為關注的話題,他最為憂心的是,在推進集體土地徵收制度改革過程中,如何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分配好土地非農化和城鎮化產生的增值收益。
「地從哪裡來?」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亦希望各地能夠通過積極的探索,尋找出一條優良路徑--既能保障糧食生產,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又能騰出土地搞「工業化」、「城鎮化」。 值此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香港文匯報記者以備受關注和讚許的舞鋼市土地流轉試驗為藍本,直面土地流轉的難題、突破口等關鍵性問題,專訪了舞鋼市委書記高永華。
在《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中央賦予河南探索開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政策試點,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城市化地區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外來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有效破解「三化」協調發展用地矛盾。
作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舞鋼市多措並舉,著力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親自到舞鋼市調研並評價該市是全省「新型城鎮化的示範」;在全省重點項目建設調研座談會上,盧書記再次指出「舞鋼市在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和建設問題上做得很好,不但把新型社區建設納入重點項目,還決定5年內在8個鄉鎮建成17個農村社區,這種探索和嘗試很好,很有成效」。
「三化協調」 關鍵解決農民問題
盧展工在舞鋼市調研時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在新型社區尹集鎮張莊社區一家農戶裡他看到了餐桌上擺放的一套茶具。他稱,「在咱河南農村能看到這種茶盤,這是功夫茶的茶盤,一般城裡人也很少有,不能小看這個茶盤,從這個茶盤看出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
由此不難看出,在推進土地改革、推進「三化」協調發展建設過程中,盧展工最關注的是能否圓滿解決農民的問題:農民上樓後是否有經濟保障?農民能否實現家門口就業?農民能否享受如市民般的各種社會保障?這些問題舞鋼市都通過土地流轉一一破解了。而其法寶有二:土地流轉、建產業集聚區。
土地規模經營 解放農民
舞鋼市委書記高永華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城鎮化不是斷了農民的後路,而是讓農民有更好的出路。對舞鋼市來說,讓農民有更好的出路首先便是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其關鍵在於開展土地流轉。
據記者瞭解,早在2006年,農民王存倉就在棗林鎮承包了600多畝耕地建起了水稻園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被稱為舞鋼市「土地流轉第一人」。「集中耕種,效益當然可觀得多。」王存倉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種小麥,每畝年產不過800斤,能賣800元左右;而種辣椒,每畝年產3000斤,能賣1塊錢一斤,算下來3000元,產值比種小麥增加2000元左右。
在舞鋼市,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每畝可得到650至800斤小麥的「租金」,相當於自行耕種的收入。農民還可到「業主」的地裡打工,再賺一份工資。「去年我發給農民近40萬元工資。」王存倉說。棗林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主任王東曉提供的數據顯示,全鎮現有耕地7萬畝,參與土地流轉的有2.7萬畝,超過了1/3,2011年新增5000畝。流轉的2.7萬畝耕地,由17個業主承包,其中超過1000畝的就有7個業主。流轉的土地,耕種的都是中藥材、蓮藕、鐵棍山藥、園林花卉等經濟作物,大大提高了耕地的經濟效益。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舞鋼市經過多方論證、考察、學習後,在部分鄉鎮按照「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方式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如今,舞鋼市土地流轉面積達12萬畝,佔該市耕地面積的36%,2.8萬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他們或打工,或經商,年收入平均是原來的3至5倍。
舞鋼市委書記高永華說:「是土地流轉淡化了農民和土地的關係,農民不必再鄰地而居,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通過其他途徑增加了經濟收入,為農民搬入城鎮解除了思想上、地理上、經濟上的障礙,新型城鎮化因此水到渠成。」
建產業集聚區 致富農民
在外出打工熱潮慢慢退卻之時,河南省委、省政府亦採取多項措施鼓勵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盧展工曾在本年的河南「兩會」上多次提及,讓農民更多地在家門口就業不僅能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更重要的是由「外出務工」所引發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棘手問題也將迎刃而解。而擁有良好工業基礎的舞鋼市便通過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來實現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數據顯示,目前,舞鋼市產業集聚區已經入駐企業28家,吸收就業2.82萬人,都是以本地為主,同時還吸收了周邊舞陽縣、遂平縣的一些富餘勞動力前來務工。集聚區所在的上曹中心社區,18歲到60歲的4000多名勞動力全部在工廠上班,獲得了較為可觀的工資收入。
高永華告訴記者,舞鋼主要圍繞「鋼鐵」和「棉紡」這一黑一白做文章,這兩個都是舞鋼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在鋼鐵方面,舞鋼市依托舞陽鋼鐵公司特寬特厚鋼板生產優勢,建成了採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鋼--建材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已經吸引了9家企業入駐,總投資超過100億元;棉紡方面,舞鋼市以誠海紡織服裝園為龍頭,建成了紡紗--織布--染整--提花--服裝加工--鞋帽生產--配套產品的完整產業鏈,目前有9家企業入駐,總投資171億元。
根據規劃,舞鋼市產業集聚區在「十二五」結束之年,提供超過5萬人的就業崗位,在未來這一數字將達到10萬人。這意味著,舞鋼市超過一半的農民能夠在這裡實現就業。
建新型社區 農民變市民
全面免費體檢、招聘「農民監理」把關新型社區建設......舞鋼農民不僅雙手從土地上解放了,連生活方式也解放了。「農村就要像農村。」這是舞鋼市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秉持的理念。張莊社區的總體規劃和農民新居的設計,就聘請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院校的專家團隊,在實現節地、節能、節材的同時,又照顧到農民的生活習慣。大陽台、大院子不僅讓農具有了棲身之地,而且也成為農民的家庭小菜園。雖然還是在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卻不輸給城市,道路、排水、供電、通信和綠化美化等與城市同一標準,社區服務中心內,衛生室、警務室、老年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一應俱全。
尤為重要的是,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都是政府出資投建農民免費享用的。據八台鎮黨委書記楊志文介紹,僅社區基礎設施一項,政府就投資1300多萬元,村民只需拿建房子的錢。他說,道路、綠化、管網、供水、供電這些公共基礎設施都是市、鎮兩級籌措資金建設的。根據規劃,未來5到10年內,該鎮20個行政村將分11批搬入8個社區。
高永華認為,新型農村社區「新」在打破了傳統的農村形態和城鄉分割的狀態,對城鄉進行統一規劃,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按照這樣的思路,舞鋼市確定了「1個中心城、4個中心鎮、17個中心社區」的城鎮規劃體系。張莊社區就是17個中心社區之一,原先4個行政村的235戶農民在這裡實現集中居住,未來這個社區將形成3000-5000人的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