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孔子學院世界開班授徒,到國家形象片人物版登陸紐約時報廣場,中國正在努力向世界呈現更加自信、更為開放的國家形象。
國家的軟實力與蓬勃發展的經濟實力是否匹配?中國文化走出去,真的走進了外國人的心中嗎?他們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今天我們邀請了三位曾經擔任過駐外大使的委員,請他們用自己的多年經歷和深入觀察,與我們共同探討「中國形象」的有關問題。
一問:外國人如何看中國?
主持人:2011年,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版登陸紐約時報廣場電子屏,中國在向世界呈現國家形象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各位委員都在國外多年,又長期在外交領域工作,你們覺得在外國人的眼裡,不斷發展的中國呈現怎樣的形象?
呂鳳鼎:我曾在南太平洋和非洲工作過,在上世紀70年代,外國人看中國是模糊的,他們只知道中國人穿著藍色中山裝。
到了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人在同外國人的接觸中也變得開朗、自信起來。本世紀以來,中國發展迅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了西方的預料,超出了有些西方人心理上能夠承受的程度,「中國威脅論」就越來越多了。
所以,中國形象好與不好,一方面與我們自身的努力有關,一方面也與複雜的國際環境有關。
吳思科:我很同意呂大使的看法。我跟發展中國家打交道比較多,在他們眼裡,中國的形象首先是古老而文明。其次,中國近些年的輝煌成就對他們震動很大。他們有著與中國相似的近代史經歷,當前也面臨著相同的發展任務。怎麼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啟示,是這些年很多發展中國家思考的問題。
主持人:中國人的形象是中國形象的重要部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中國在向世界呈現自己的同時,是不是還存在一些不足?
吳思科:我國現在每年有幾千萬人次走出國門,難免也夾雜一些負面影響。因為缺乏必要準備,有人對國外風俗習慣不夠瞭解、尊重,有人帶去了一些不好習慣,造成不良影響,需要引起注意。建議盡快加強人員培訓,提升素質。
張九桓:國家形象是人們的一種感覺,大國不一定偉大,小國不一定不偉大。中國的確發展了,但如果中國人的素質不提高,人家依然對你有微詞。
二問:軟實力如何硬提升?
主持人:打鐵還需自身硬,提升中國形象的國際地位,最根本的是把我們的軟實力做實、做硬。各位在海外多年,對此有何心得?
呂鳳鼎:在國際上提升中國形象,國內工作是基礎,實力壯大了,社會和諧了,別人說你不好也很困難。
儘管國家形象是個抽像的事情,每個人的看法很可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基礎性的,就是國家的整體實力。
張九桓:這一點我很認同。最近幾年,中國形象之所以逐漸高大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發展了。這裡所說的發展,不僅有經濟的增長,還有文化的繁榮、社會的和諧。
吳思科:中國這些年既維護了傳統文化,又實現了經濟騰飛,給發展中國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很願意吸取中國的經驗,比如阿拉伯國家、非洲國家,曾經提出「向東看」的政策。
主持人:我們一直倡導提升國家軟實力,如何評價這些措施?中國文化軟實力中最需提升的是什麼?
張九桓:最近有兩件事情辦得很好,一是孔子學院,現在100多個國家建了350多所學院;二是派出漢語教學志願者,幫助世界各國學習漢語。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過程,其實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過程。
呂鳳鼎:如何讓世界瞭解、接受中國軟實力,絕不是容易的事情,肯定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如何向國際上宣傳我們好的東西,解釋清楚不好的東西,讓人家對你有個平衡的、正確的、客觀的、積極的看法,這是我們樹立好形象的最基本的任務。
吳思科:公共外交也是軟實力。我們要大力提升運用軟實力的水平和能力,在國際上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設計議題。要用西方民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引導輿論,塑造形象,推動各方客觀、理性、務實地對待中國的快速發展。
三問:走出去如何走進去?
主持人:一些人認為,目前中國形象走出去的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對此應該怎麼看?
張九桓: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都要注意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辦,不要搞一刀切,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呂鳳鼎:比如,我們在看待文化走出去的成果、效果時,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客觀。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本身是個複雜的過程。我們的文化走出去,現在還只是開始,從形式、內容到實際做到的事情,都只是開始。
吳思科: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走出去,為世界所認可,並融入世界,不能急功近利。孔子學院走出去才幾年啊?有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外國建機構、學校,都是用了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
主持人:中國形象邁向世界,我們的產品在形式、質量上需要哪些改進?如何更好地走入人心?
呂鳳鼎:展示中國軟實力,需要用更好的載體來統籌,並不斷總結。如孔子學院,由於受到很多限制,目前只處於教漢語的狀態,對傳播中國文化只是皮毛。
我們如何用孔孟之道看待世界,如何用我們的傳統結合現代因素考慮我們的對外政策、國內政策,這才是在用我們的文化底蘊來處理國內和國際問題。所以,我覺得,還是要有一個大的框架式的東西來統籌。
張九桓:方式方法很重要。應該充分考慮各國的實際需要,跟這個國家這樣交流,跟那個國家那樣交流,不要強求齊步走。
比如說建孔子學院,有的國家暫時不那麼歡迎,我們就不一定非去不可。歡迎的我們就多去幾個,多辦幾個。這樣做,就會比較貼心。這樣的走出去,才能真正走進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