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11日上午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在大會發言表示,中國公眾必須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僅應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同時也應有放眼全球的胸襟和氣度。
趙啟正稱,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到中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公眾往來空前頻繁。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每年的出國人數平均僅約1萬人次,到2011年已超過2000萬人次。世界各地隨處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聽到中國人的聲音,他們或旅遊、或經商、或考察、或參加國際會議……中國人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公民」。他們聯繫著世界、表達著中國,影響著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在此背景下,中國公眾需要有一種更新、更高遠的國際意識,以與今日的中國相匹配,並與世界發展的潮流相適應。
趙啟正指出,所謂公眾的國際意識,是指國家的公眾慣於關注國際社會,正確理解本國國際地位和對外政策,並具備積極、理性的國際責任感;在對外交往中言行得當,不卑不亢,處處體現愛國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共容之心。國際意識是現代公眾素養中的一種必需要素。目前,中國公眾對本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敏感,並極為關注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對國際事務有了更強烈的發言意願。
趙啟正表示,中國如今已進步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有理由感到自豪。但是,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崛起有壓有捧、反應多樣,「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論調層出不窮。複雜的國際輿論考驗著中國公眾的國際意識——我們何以自處、何以認識和應對世界的風雲變化?
第一,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的國家。如果對本國的國情和國際地位認識不準確,就難以更富理性地與國際社會從容交往。
對已經取得的成就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盲目自大。一位歐洲強國的大使曾問我,中國為什麼堅持說自己是發展中國家?我回答說中國是有幾件比較華麗的外衣,如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可中國還有很多發展落後的地區,那是不容忽視和必須改善的「衣服裡子」。
第二,必須全面深入地瞭解國際社會。中國公眾不僅要知道國際社會正在發生的現實,還要知道這些現實背後的故事。對國際社會的瞭解越多、越深入,的視野就越寬廣,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就會越強。當今國際社會確有極力推銷他們的政治制度並干涉他國內政的國家。但是,外國政府並不等於外國公眾。當某些國家政府在某些時候、在某些事物上對我不夠友善,也不意味著我們就對他們的公眾以牙還牙或另眼相待。
第三,必須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中國公眾不僅應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同時也應有放眼全球的胸襟和氣度。正確的民族主義是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和奮發圖強的思想意識,是為本民族輝煌文化和社會進步而驕傲的熱烈情感。唯有本民族利益至上,盲目排外,難於和外國和諧相處等等,都是狹隘民族主義的反映,值得警惕。
中華民族一向恪守「和而不同」的寬容性,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尊重他們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這在全球化時代是極為珍貴的。
第四,必須不斷增強國際責任意識。中國公眾應當理解國家對國際事務所承擔的責任,支持國家做出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對世界的貢獻。
近年,有些網民言辭激烈地反對中國政府的某些對外援助。實際上,國際間的互助是世界文明的表徵之一。幾十年來,中國也曾接受過多種國際援助。隨著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也正逐步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如中國目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在打擊恐怖主義、防止毒品氾濫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的援外行動得到了世界廣泛的讚譽,也得到了全國絕大多數公眾的支持。
全球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以自己的言行生動地向世界說明中國。中國公眾培養與時俱進的國際意識成為國家進步的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中國公眾的國際意識,需要從中小學的教育開始,需要各種媒體的正確引導,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趙啟正最後強調,以中華文化為基礎,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中國公眾的國際意識作為先進文化的一部分,一定能夠伴隨著文化「走出去」而不斷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