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向西,向西,再向西,高速鐵路從中國一直開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10日在北京表示,應編織連接歐亞大陸的高速鐵路網,再現絲綢之路昔日繁華。屆時,對華出口的中東原油、對歐出口的「中國製造」,不必繞海航行、經陸路便可抵達目的地。
因為高鐵,前擁海洋、背靠大陸的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可以實施兼顧陸權、海權的戰略。
高鐵或可再造絲綢之路
當聽說修建通往歐亞大陸的高鐵、再現絲綢之路昔日風采時,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副省長虞海燕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好事了,不僅對甘肅、對整個中西部地區都有好處。如果能建成,中西部地區到歐洲的物流成本將大為降低。
虞海燕所在的甘肅省,擁有一條叫做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交通工具的變革改變了一切。輪船以更低的物流成本取代了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駱駝,海上貿易崛起,絲綢之路衰落。盛極一時的長安等內地城市,漸被上海、香港等沿海城市趕超。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中西部地區。物流成本上的劣勢,成為造成中國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的重要因素。
高鐵的出現,令中西部地區看到了擺脫上述劣勢的曙光。王夢恕說,跟海運相比,高鐵的運費減半、時間減半。
但前提是,中國通往歐洲的高鐵能建成。王夢恕介紹,至少在技術已具備可行性,許多國家想跟中國合作修建高鐵。中國高鐵的整體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中的核心技術——軌道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誤差控制在毫米級,可以做到不受溫度和荷載變化的影響。溫州動車事故,雖令中國高鐵聲譽受損,但其他國家瞭解了事故原因、處置結果後,正漸漸恢復對中國高鐵的信心。
王夢恕透露,沒有出海口的中亞國家,對高鐵興趣濃厚。計劃修建的中吉烏高鐵,已在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完成線路勘測。中巴(中國到巴基斯坦)甚至中巴伊(中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際鐵路的呼聲也較高。上述線路修通後,可以繼續向歐洲延伸。
此外,還有兩條高鐵值得關註:從中國向南,到達緬甸、柬埔寨、老撾、泰國甚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從東西伯利亞向東,穿越亞洲與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抵達美國、加拿大。王夢恕認為,如果國際高鐵網採用中國的標準、技術、設備,中國將成為國際高鐵網的心臟。
但虞海燕認為,修建通往歐亞大陸的高鐵有難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於沛也擔心,跨國高鐵的修建將受到國際地緣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
高鐵輪船共推中國崛起
掌握高鐵核心技術的同時,中國的目光並未離開海洋。躋身於世界造船大國的中國,已接連攻克建造超大型油輪、液化天然氣船等技術難關,生產了全球九成以上的集裝箱。中國進口的鐵礦石、零部件、大部分原油,以及對外出口的「中國製造」,仍然大都通過海運完成。中國的經濟重鎮,依然大都集中在沿海。
此外,中國還擁有實施藍海戰略的優越地理條件:1.8萬公里的海岸線和6500多個島嶼,大島可以設港、小島可以設標。「得海權者得天下」之說依然興盛。
但中國實施藍海戰略時遭遇了挑戰。在中國周圍,向東有美日軍事同盟,向南有南海爭端。除了經陸路進口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原油外,中國進口的大多數原油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一旦有風吹草動,中國的能源供應將受影響。在中國本土,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向沿海地區過度集中,造成地區差距的同時,東部地區也承受了過重的環境資源壓力。
對此,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上海大學自強講座教授高柏建議中國,通過建設面向歐亞國家的高鐵,把經濟發展由依靠沿海、向海洋國家開放的單向驅動,轉為同時依靠沿海和內陸、向海洋和內陸國家同時開放的雙向驅動,形成在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和環太平洋經濟整合中的對沖格局。
對沖一詞來自金融領域,即兩邊下注、以防止不利局面出現而採取防範手段。如果環太平洋國家對中國有敵意,中國就西進,致力於歐亞大陸的經濟整合。如果歐亞大陸國家對中國有敵意,中國就東進,致力於環太平洋的經濟整合。屆時,中國經濟將擁有兩台發動機:位於東部的一台,依托海洋,動力來自環太平洋經濟整合;位於西部的一台,依托內陸,動力來自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其中,高鐵是中國推動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重要工具。
對上述觀點,王夢恕表示贊同。他說,高鐵網建成後,不用政府督促,勞動力等要素自然會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地區差距也隨之縮小。
王夢恕之外,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也對兼顧陸海的對沖戰略表現出了興趣。蔡繼明表示,陸海兼顧的對沖理論研究成熟時,應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願將它提交中國高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