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外媒盤點22年中國總理記者會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14]    我要評論
     

1991年,李鵬總理舉行記者會。資料圖片

【文匯網訊】據新京報報道,一如21年前。今日上午,《華爾街日報》及道瓊斯通訊社中國主編班安祖(Andrew Browne)將再次走進總理記者招待會的現場。

這個在京生活近30年、報道兩會22年的美國記者,希望幸運女神能像去年一般降臨,讓主持人從600多名中外記者中發現他,並將代表著提問機會的話筒交給他。

作為兩會的「休止符」,總理記者招待會已成為各界對兩會議程的最重要期待之一,「是不可錯過的重大事件」。

中外媒體的「戰場」

班安祖記得很清楚,1991年,國務院總理李鵬受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周覺的邀請,首次成為記者招待會的主角。

當時,中外記者不過二三百人,時間也不長,內地、港澳、台灣和外媒各有一次提問機會。自此,兩會後舉行總理記者招待會便開始制度化、常態化。

1998年開始,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入場證」、那張白底紅字的邀請函變得「物以稀為貴」。因為數千名參與兩會報道的記者,只有600多人有機會入場,而提問的機會更是「稀缺」。據記者統計,記者會雖已增加到兩個半小時左右,但媒體提問的機會每年也就13個左右。

班安祖不擔心「入場證」,因為報道兩會的外媒,幾乎每家都能拿到一張。

全國人大新聞局有關負責人曾表示,設置總理記者招待會的最初之意,是提供一個採訪機會給境外媒體,讓他們更多地瞭解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因此,邀請函發放時會更多照顧外國媒體和港澳台媒體。據報道,2007年的750張「入場證」,外媒分到了47%、350張;港澳台媒體和內地媒體平分了剩下的400張。

不僅是「入場證」的分配,總理記者招待會的提問機會也向外媒傾斜。據記者統計,以本屆政府的4次總理記者招待會為例,50個提問機會,外媒分掉了54%;港澳台媒體拿走了15%;內地媒體占比不過31%。

如何從幾百名記者中成為1/13、獲得提問機會,讓每個記者都絞盡腦汁。

香港《文匯報》北京執行總編輯彭凱雷說,1998年朱鎔基「欽點」一身紅裝的鳳凰衛視記者吳小莉提問之後,每年的總理招待會,女記者們都會精心打扮,從職業白領裝到艷麗公主裝,從圍巾到口紅,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彭凱雷相信,今天還會出現那一道道「風景線」。

經濟問題是重頭戲

班安祖今年準備了三個問題:國企改制、人民幣匯率、經濟體制改革,全部與中國經濟有關。班安祖說,一方面因為《華爾街日報》的定位,關注財經;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一直是記者提問的重頭戲。

盤點過去16次總理記者會,「中國經濟」的「點擊率」猶如一條穩步上升的斜線:李鵬總理在歷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了124個問題,經濟問題占比16%,共計20個;朱鎔基總理5次記者招待會,回答了73個問題,經濟問題占比28%,共計21個;溫家寶總理的9次記者招待會,回答了135個問題,經濟問題共計38個。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至2011年的三次總理記者會,關於「中國經濟」的提問陡增,每年均達到6個,占提問總量的「半壁江山」。記者們的關注焦點也從GDP增速等老問題,擴展到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可持續力等新問題上。

除了經濟問題,20多年來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入世、非典、奧運……也從未在總理記者會上缺席。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說,如果把16次總理記者會的提問,按年代歸檔,那麼相當於收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編年體綱要」,其中折射出的是時代變遷、改革印記。

解讀中國的最佳媒介

在喻國明看來,每年的總理記者會,都是針對當屆政府的一次「大考」,「答題人」是總理。「考題」正從「經濟」導向,轉向多元化,外媒開始關注中國的單邊關係、雙邊關係、話語權及民生問題。

喻國明認為,記者提問的變化,主因固然是中國日益強大,但與總理們的表現也有關係。記者們的提問包羅萬象,覆蓋政府所有工作,且隨機性很強,但總理手無片紙,每項工作進展、每個具體數據,都是隨口道來、信手拈來,把記者會變成彰顯中國形象的平台。

2009年的記者招待會上,面對金融危機籠罩下的全球經濟,溫家寶總理開場時就說「信心要比黃金和貨幣還要重要」。

溫總理的這句話,感染了黑龍江來京的退休職工金梅,「覺得中國真的強大了,很有力量。每年總理都會對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作出承諾。」

在諸如金梅這樣的普通民眾看來,總理記者會是每年唯一一次可以近距離觀察總理的機會,能看到總理的各種表情,嚴肅或大笑,深沉或開心;能感知自己未來生活的幸福符號,工資會不會漲?物價能不能降?

喻國明說,在網絡的助推下,總理記者會成為「全民兩會」的載體。借助網絡,數以百萬的網友提交了數萬個問題,其中不乏「高房價」、「看病難」等民生焦點問題。

2007年,新京報與人民網合作「我有問題問總理」活動,共徵集到2.1萬個帖子,精選其中200多條,製作成63頁專冊。總理記者會現場,新京報記者將徵集建議冊交到溫家寶手中。

2006年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作出回應:「兩會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他們通過代表、委員、新聞媒體和信息網絡,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見和給總理本人提出的問題,多達幾十萬條。我從群眾的意見中感受到大家對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種信心和力量。」

喻國明說,國務院總理代表著最權威的聲音,對外是解讀中國的最佳媒介,對內是瞭解政府決策的最優渠道。所以,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表現,對外是彰顯中國人的勇氣、銳氣,能力和實力;對內是提神振氣,增強全體中國人民的凝聚力。

總理展示「凡人」本色

對於三任總理在記者會上的表現,班安祖覺得「三人都很睿智」,而且個性都很鮮明:李鵬總理嚴謹、朱鎔基總理激揚、溫家寶總理外柔內剛。

彭凱雷報道兩會十幾年,至今還能記得朱鎔基總理在記者會上的精彩語錄: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彭凱雷說,2000年3月15日的記者招待會,朱鎔基總理的幾句真情告白,瞬間拉近了與600多名記者的距離,「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如果他們再慷慨一點,說朱鎔基還是辦了一點實事,我就謝天謝地了」。

最令彭凱雷記憶猶新的是溫家寶總理的詩人情懷。尤其是2006年,先引用了《新唐書》的「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作開場白,又用詩人艾青的一句話「請問開花的大地,請問解凍的河流」回答「人民的快樂幸福」。

彭凱雷很期待,作為任期內的最後一場記者會,溫家寶總理今天會用哪些詩句,古詩還是現代詩,總結自己的工作。

喻國明認為,總理記者招待會展示出中國領導人的多個側面:智慧、堅強、博學……其中,最重要的是普通人的一面,一改文件中的刻板形象,有血有肉,讓人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正因如此,總理記者會拉近了中國跟世界的距離,成為中國進步的名片。

      責任編輯:Sunshine
女模曝乾爹兩會期間抽空幫慶生      [2012-03-14]
外媒:中國修法顯漸進改革路數      [2012-03-14]
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今閉幕 溫總將見記者      [2012-03-14]
孟學農:躁動的不是百姓是官員      [2012-03-14]
兩會觀察:高官微博問政 重視草根呼聲      [2012-03-13]
女演員自曝「乾爹」兩會抽空為其慶生      [2012-03-13]
航母殲20和軍費成兩會熱議焦點      [2012-03-13]
朱永新為「兩高」報告打80分      [2012-03-12]
多地新省長亮相兩會 直面熱點妙語連珠      [2012-03-12]
中國內地暫不發行五百或千元大額鈔票      [201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