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財經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傅成玉「不帶威脅」進軍美國能源業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3-1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傅成玉第一次嘗試收購美國石油工業的一小塊資產時,曾引發軒然大波,行動以失敗告終。7年後,這位中國國企老總斥資數十億美元進軍美國能源業,這一次卻沒有引來哪怕是絲毫麻煩。

傅成玉這次成功的秘訣是:收購少數股權,扮演被動角色,尊重美國監管機構的意見,讓中方人員同美國先進技術保持必要距離。

「不帶威脅」地重返美國

美國數據提供商Dealogic透露,2010年以來,中國企業已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石油與天然氣交易上,投入了170多億美元。這讓渴求能源的中國,在一個因創新性鑽探技術而聞名的地區,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立足點。

北美已成為中國達成石油和天然氣交易最多的地區,而引領這一趨勢的正是傅成玉。他曾擔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董事長,現在則是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石化」)的董事長。

中國最近在北美的這些交易,和傅成玉2005年大膽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又被譯為「優尼科」公司)卻慘遭失敗的那一次完全不同:現在的方式是,一家中資企業預支一筆款項,收購北美某處油田或氣田的股份,同時這家企業還同意負擔部分鑽探成本。

美國切薩皮克能源公司首席執行官奧佈雷·麥克倫登說,中海油高管認為,成立此類合資企業,或許能讓該公司以不帶威脅的方式,重新進入美國市場。

2010年,麥克倫登和時任中海油董事長的傅成玉達成一筆交易,正是這一交易標誌著中國海外投資熱潮的開始。

在投資資金從中國國有和民營企業,流向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大潮中,投資北美能源業是其中的一股潮流。投向西方國家的中國資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能源、礦業和其他對中國快速增長經濟非常重要的領域。這些交易讓中國買家得以立足新市場,在某些情況下,也讓他們接觸到可以在中國使用的美國技術和管理方法。

中國目前已是世界上能源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國際能源署估計,中國也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主要是因為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想要買車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石油,需求要靠進口石油來滿足。《BP統計評論》說,2006∼201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幾乎翻了一番。

中國投資美國能源企業的新做法,表明中國已吸取教訓,知道如何讓美國能源業和政界人士,更友善地看待中國資本。曾任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高管和中石化顧問的孫嗣敏說,(這一新做法就是)收購一家企業的部分股權,與其合作,讓該企業成為中國公司在美國最堅實的盟友。

7年前「前所未有的政治反對聲音」

這一新投資方式在中國國內最突出的支持者,便是中石化的傅成玉。今年60歲的傅成玉出生在黑龍江省,1986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得石油工程學碩士學位,現在他是該校董事會成員。

瞭解傅成玉的人說,他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技術和經營知識相當深厚。上世紀80年代曾教過傅成玉的南加州大學石油工程學教授伊拉吉·厄莎西說,他在工程學方面構建了自己的根基。

1982年中海油公司建立時,傅成玉加入了這家國有企業,並在該公司與殼牌、菲利普斯石油等外國公司組建的合資企業中擔任高級職務。

到2005年時,中國石油消費量大幅增長,各式各樣的中國企業紛紛開始到海外,尋找大型收購項目。

時任中海油董事長的傅成玉,與時任加州聯合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的查爾斯·威廉森,開始就斥資185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的事宜,展開了直接談判。

有關中海油出價收購聯合石油公司的消息,引來了美國議員的批評。這些人聲稱,這樁交易將把美國重要的能源資源,交到中國人手裡。國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小布什政府審查兩家公司達成的任何協議。

當時,傅成玉大膽出言為這樁交易辯護。對於一位中國國有控股企業的負責人來說,這是不同尋常之舉。在2005年7月6日發表於《華爾街日報》的題為《美國為何感到擔心?》的文章中,傅成玉說,聯合石油公司的大多數資源儲量都在美國之外,中海油將保住美國人的工作崗位,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將成為開放和負責任的參與者」。

在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將會推遲這項交易的法案後,傅成玉撤回了收購提議。中海油將交易失敗歸咎於「前所未有的政治反對聲音」。聯合石油公司隨後被美國雪佛龍公司出資173億美元收購。

傅成玉2006年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中海油瞭解到,在處理如此大一筆交易時,我們需要在公共關係和政治遊說方面採取更審慎的態度:「我們現在對美國政治更瞭解了。」

「不把油氣帶回家」和「不允許人員借調」

這樁交易失敗後,中國能源企業紛紛避免涉足北美。國有石油公司開始在尼日利亞和也門等世界其他地區,達成能源交易。

與此同時,北美則在開發出能從地層深處的頁岩構造、加拿大的焦油砂(編者註:又稱「油砂」,是一種混合粘土、水、石油和瀝青的膠狀黑色物質,可以用來產生液體燃料。焦油砂佔據世界石油儲量的66%,主要分佈在加拿大)以及墨西哥灣的深海中,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新技術。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及其競爭對手們,紛紛購買美國頁岩氣田的開採權。

與開採常規油氣田相比,開採這類資源的成本要大得多。美國公司說,一口頁岩氣井的開採成本,就能超過900萬美元。但全球金融危機正壓縮流向這些昂貴開發項目的資金,所以能源企業開始尋找新融資來源。

2009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斥資約19億美元,從一家加拿大運營商手中,買下了兩個油砂項目60%的股權。次年,中石化斥資46.5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艾伯塔省Syncrude油砂項目9%的股權,該項目是加拿大規模最大的能源項目之一。去年夏季,中海油同意斥資21億美元,收購一家加拿大石油生產商,後者擁有一個大型油砂項目的少數股權。這些交易在加拿大,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政治阻力。

2009年,中海油憑借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簽訂的一項交易,悄然重返美國。據雙方協議,中海油向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提供開發資金,並取得後者在墨西哥灣部分租賃勘探區塊的少數股權。

2010年,中海油同意斥資10.8億美元,從切薩皮克能源公司手中買下得克薩斯州南部鷹灘頁岩油氣項目1/3的股權,並另外投資10.8億美元用於油氣開採。該項目面積60萬英畝(約合2428平方公里),所在區塊石油含量豐富。雙方高管還就懷俄明州和科羅拉多州油田的股權,簽訂了一項規模近13億美元的類似協議。

現在這些交易構建的方式,使中海油並不持有切薩皮克能源公司本身的股權,並且不控制生產。

麥克倫登說,他們來這裡「並非為了收購切薩皮克能源,從而把油氣帶回家,而是為了買下沒有運營權的少數股權」。

與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的交易,還包括一項有關「人員借調」的不同尋常的條款。「人員借調」指的是將一家公司的員工,臨時派往另外一家公司,這種做法在石油行業很常見。在切薩皮克能源公司位於俄克拉荷馬市的園區,那裡有挪威和法國石油工人。這是該公司與法國的道達爾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的結果。

如果中海油員工運行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的設施,可能會遭到政治上的反對。麥克倫登說,為避免發生這種情況,雙方高管同意與中國交易「不允許任何人員借調」。

借用美國經驗和技術開採頁岩氣

傅成玉去年離開中海油,成為中石化的董事長兼黨組書記。

在傅成玉的領導下,中石化今年1月同意向美國戴文能源公司支付25億美元,購買後者約130萬英畝(約合52.7萬公頃)鑽探區的1/3股權。與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和中海油簽訂的協議一樣,戴文能源公司與中石化的這項協議,也允許前者保留全部運營控制權,以及對油氣出售的控制權。

中海油旗下上市公司的首席財務官鍾華接受採訪時說,在美國獲得資產,會提升公司的專業技術知識。「有了在美國的經驗,我們完全有能力在未來短時間內,研發並使用自有技術。」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估計,中國頁岩氣可采儲量為1275萬億立方英尺(約合35.7萬億立方米),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的可采儲量之和。而在開發頁岩能源方面,中國已開始得到美國公司的一些幫助。總部位於休斯頓的貝克休斯公司前不久說,去年晚些時候,該公司曾參與了中國第一個油頁岩水平井的鑽探工作。

據知情人士說,中國公司目前正努力與美國頁岩氣服務公司FTS International,談判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事宜。該公司主要研究從頁岩中開採能源所需的水力壓裂法,它被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和一個亞洲投資者財團共同擁有。

這位知情者說,FTS會利用從交易中獲得的收入,進行國際擴張。首席執行官馬克·羅蘭在一份聲明中說,該公司正積極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機會,但具體進展情況目前無可奉告。

傅成玉本人似乎十分希望,中石化加大對中國頁岩氣的開採力度。去年7月,厄莎西應傅成玉邀請,訪問了北京,並為中石化管理層和工程技術人員,做了一場關於頁岩氣開採的講座。

厄莎西說:「傅成玉的確跟我提起過,他有意在中國提高人們對頁岩氣的認識。他認為這將是中國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並將解決中國的能源需求。」

今年1月,傅成玉向中石化員工發表新年致辭時,曾暗示他希望繼續推進海外交易。他說:「全球經濟放緩給我們帶來了新機遇,我們可以走出去,擴大海外併購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

      責任編輯:苗笛
代表建議:將纖維轉化乙醇作為國家能源戰略      [2012-03-08]
中煤能源原副總受賄獲刑8年      [2012-03-05]
日本智庫報告稱中美為能源抗衡      [2012-02-10]
世界能源50強排名 中石油第二      [2012-01-25]
中方:能源不是對非政策出發點      [2012-01-20]
溫總世界能源峰會演講引反響      [2012-01-17]
溫總吁建全球能源市場治理機制      [2012-01-16]
外媒稱中國沙特簽能源合作協議      [2012-01-16]
溫總:中國沙特做長期能源夥伴      [2012-01-15]
溫總訪海灣三國意義超能源範疇      [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