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北京晚報報道,道路究竟為誰而建?地鐵換乘為何「累死個人」?保障房配套為何遲遲跟不上?今晨,城市管理廣播市民對話一把手欄目中,(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對這些問題一一解答。
今年疏通 七八十條「毛細血管」
「現在提倡綠色出行,可自行車道經常被亂停放的車輛佔用,我們被迫要進入機動車道。」「地鐵站、公交站就在對面,但是想要過去要麼去爬天橋要麼就繞一大圈,道路究竟是為誰而建?」道路擁堵讓很多人更多地選擇了公共交通或其他方式出行,但眼前的道路卻「障礙重重」。
「這和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北京的機動車暴增有很大關係,本世紀初北京的機動車數量就達到200萬了,可當時四環路還沒有修好。當時的設計規劃更多地考慮解決機動車的行駛問題。」市規劃委主任黃艷表示,以前北京城市的建設更重視主幹道、快速道,設計規劃、建設時都忽略了對人的關懷。
今年開始北京將陸續修繕七八十條次幹道,也就是常說的京城的「毛細血管」,設計上也將主要考慮行人、自行車的出行問題,「現在有一些天橋存在著無障礙設施不對稱,比如一側有坡道,另一側卻沒有,這個主要是設計、施工的不夠細緻,當然也和坡道建設所需的空間有關。今年開始,規劃委將和有關部門一同對天橋、通道等設施進行調研,對一些區域進行適度調整。此外,還將聯合交通部門對機動車道、路邊停車等問題進行合理劃分,優化佈局。」
地鐵換乘累死人 源於「新老」會聚
地鐵換乘行走距離過長、換乘通道指示不明像迷宮是市民抱怨較多的問題,東直門、雍和宮、國貿等換乘站一直為人詬病。對此,黃艷認為,京城地鐵建設速度非常快,有時候沒有給設計人員留下足夠的時間、空間進行反思。近年興建的新線不少都是與老地鐵線交會、換乘,對換乘的抱怨大多發生在這些換乘站。
「很多老地鐵線的車站當時並沒有考慮到接駁問題,只是單一的設站,這就使新線與老線接駁比較困難。現在的新線建設時,大都已經對換乘進行預留。設計人員也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去調整設計思路,如果新線換乘不方便,能改的馬上通過施工改造,不能改的下次設計時會及時調整。」
中心城區保障房 以公租房為主
「海澱蘇家坨的保障房都已經到六環了,這裡超市、醫院、商場、地鐵都沒有,生活很不方便。」據一些市民反映,保障房多建在偏遠區域,配套跟不上很成問題。「按照理想的規劃,應該是就業機會、公共設施先行建起,然後再配建住宅。但現實情況是對住宅的需求更加急迫。蘇家坨地區有地鐵海澱後山線,這條線很快就會開工,預計兩三年內可以完工。其他的配套設施,我們也會敦促當地政府部門加快建設進度。」黃艷表示,中心城區已經沒有地圖可供保障房建設,因此選址上只能向外圍考慮。不過,每套保障房周邊都已經規劃了配套設施,選址上也都是優先考慮已規劃公共交通的區域。但因為建築的先後順序原因,往往是住宅先建起來了,其他配套再建。
「中心城區、產業用地未來在規劃建設上都已經考慮了居住問題,未來的中心城區的保障房將以公租房為主。產業用地,比如麗澤商務區、亦莊等地區在建設時也已預先規劃了公租房的地塊,可謂企業提供配建住宅。」據黃艷介紹,今年北京市將完成16萬套保障房的建設任務。
今年開始調整 養老機構、設施
北京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對於養老設施、機構的建設,黃艷認為,中國的養老是居家養老為主,然後是社區服務,最後才是養老機構。從規劃的角度看,養老機構的選址很困難,中心城區沒有合適的地點,政策力度不夠導致社會投資介入有點難。老人所在社區、養老機構的配套也存在問題,比如就近有無醫院、公園,這都是將來規劃上要調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