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3月的台北依然濕冷,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侃侃而談7年前的「破冰之旅」,也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抱持樂觀態度。他更首次用搭積木比喻兩岸關係,期許「歷史遺留的兩岸問題也許無法大筆一揮,但兩岸關係應像堆積木般累積共識、增加善意、持續努力」。
兩岸關係不但要上課,還要補課
環球時報:今年1月台灣選前最後時刻,您公開呼籲藍營集中選票,又向宋楚瑜先生溫情喊話;選後又說「希望民進黨不要有太大挫折感」,讓人感覺溫和理性又不失柔情。如今馬英九成功連任,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勢頭被認為得以延續。您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有哪些預期?
連戰:我覺得這次國民黨的勝利是很關鍵性的勝利,因為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可以本著既定的政策綱領為努力的方向,台灣目前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去完成,勝選後能夠在一個安定穩健的環境下快步邁進。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台灣在過去許多年的發展並不完全如人意,能夠持續努力下去是個關鍵。
在兩岸關係方面,我們在2005年達成兩岸和平發展五點共識,過去4年可以說在每一個領域裡都繼續在努力,也做了很多,當然還有沒有動的,就是第二點(指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編者注),這些都是我們仍要努力的方向。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兩岸關係有可能突破的方面是什麼?難題又在哪裡?
連戰:我個人是很樂觀的,2005年那時候的環境非常嚴峻,現在經過大家努力,每個領域都有長足進步,取得很多具體成績。兩岸的問題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有正確選擇,能夠念茲在茲,全力推動,它是會有結果的。我們在以前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常跟朋友講,今天兩岸關係不但要上課,同時還要補課,上課是為了現在和未來,補課是為了失去的過去。
我想這樣的共識可以慢慢來強化。台灣老百姓經過各種方式的機會,接觸到兩岸相關事務,已經產生良性互動,雖不能講全面,但愈來愈多善意的累積就會促進兩岸人民之間良性的互動,這是兩岸最大且無形的資產。過去這幾年,大家對兩岸關係的走向,意見並不是完全一致,有人認為走得太快、太趕、太廣,有人認為太慢、太窄,但總的來講是健康的發展。今後應該繼續累積善意,增加互信,做些實際的事情,點點滴滴聚沙成塔,我還是樂觀的。
環球時報:馬英九第二任期內,台灣是否可能推動兩岸政治對話以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您覺得何時可以推動?
連戰:現在兩岸各方面的聯繫、共識的建立、成績的累積,都有助於您剛才講的,但不要以狹義的政治的觀點來看。我並不願意就此去做切割,說這個是屬於黨的,這個是屬於文化教育的,這個是屬於經濟貿易的。我覺得,這些事情都已成為兩岸非常堅固的基礎。我認為兩岸的發展,雙方都要給自己一些彈性。因為兩岸今天的問題,不是我們現在製造出來的,既非是大陸,也不是台灣所製造。這是很不幸的,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問題,是近百年來中國遭遇的歷史苦難。這不是說好像大筆一揮,問題就可以解決。
也許我從未對媒體講過,我們是不是能用堆積木式的思考,能夠做的、力所能勉的,我們就去努力;力所未及的,或時機還沒到的,我們也可積極準備一些有助於將來發展的基礎。用積木堆積,終有一天會成形成狀的。我最近接觸到很多國際媒體,在回顧過去十年大陸的各種發展,但學者們更特別願意去談過去這十年的兩岸關係,足以印證我們當初的思考是對的。
環球時報: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登陸參加一場學術會議,您對民進黨和大陸的交流是怎麼看的?一旦民進黨放棄「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您認為國民黨和民進黨相比,與大陸打交道的優勢還有哪些?
連戰:我沒有注意這個事情,也不瞭解他們的情況。民進黨的決定,我不是很適合去評論。但對廣大的民間交流,我是支持的,多接觸、多交流,一定會促進彼此的瞭解、彼此的感情、彼此的聯繫、彼此的合作,這是一個鐵律。隔閡,不論是人為或自然,對和平、合作、和諧的關係都沒有幫助。
「破冰」時不吃陳水扁那一套
環球時報:2005年那次「破冰之旅」,當時還是民進黨執政,您受到的壓力和困難大到什麼程度,能談談嗎?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您不怕被扣紅帽子?
連戰:兩岸兵戎相見到劍拔弩張已60年,壁壘之深、之嚴不在話下,兩岸同胞所做的犧牲也無以計數,令人痛心,這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因為歷史,也可以說是在玩弄中國人。
2004年,我一直相信陳水扁透過詐欺的選舉行為獲得所謂的勝利,再次取得所謂的「大位」。不幸的是,相關制度沒有辦法制裁他,一直鬧到今天,大家仍認為是個謎案。之後,陳水扁極盡挑釁兩岸政策,包括「修憲、正名、公投、入聯、去中國化」,不勝枚舉。我對這樣一個所謂的政黨,這樣所謂的人物,不曉得用什麼話來講。問題是,「話語權」好像都在陳水扁那裡,好像他代表了台灣,幾乎代表了一切,但事實上是這樣子嗎?沉默的大眾也許不敢面對他的淫威,但身為一個政黨,中國國民黨有歷史傳統價值觀念和努力的方向,我們是不吃這一套的。我看到多數美國各界、美國政府都說,台灣領導人要單方面改變現狀,美國是絕對反對的。再看到多數身家性命、前途未來都在台灣的老百姓,我們絕對不能讓這樣子幾近瘋狂的情勢無限制發展下去,所以我接受胡錦濤總書記的邀請,是因為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台灣還有另外一種聲音,這種聲音是真正代表多數的聲音。
胡總書記是在當年3月初邀請我的,我在4月底到大陸。當時我先派江丙坤先生(時任國民黨副主席)去安排,但陳水扁竟想法辦他。我計劃赴大陸,陳水扁說我沒有尊重他的地位。我打給他一個電話明確告訴他,我去就是代表中國國民黨一個再度確認,我不會去增加這個內涵,也不會去減少、改變這個內涵,簡單講就是「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但陳水扁在電話裡跟我講了一大堆。陳水扁曾是我的部下,沒有客氣不客氣的問題,我的秘書長要求他的秘書長,出發時要確保所有人的安全。但第二天我們上道時,在高速公路、在機場遭遇近2000人的圍堵,許多人手拿各種武器。你問我有無困難,呵呵,很多令人難以啟齒的事情都出現了。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從結果來看,我跟胡錦濤先生進行了一系列大概四次會談,建立很多共識。今天雖未完全完成,不過五項願景基本都在進行,也達成許多協議。當時是第一次由兩黨最高領導人公開、全面就兩岸彼此的重要問題承諾,這本身就是個歷史突破。
差點成了工程師
環球時報:當時您在北京大學的演講論古述今,旁徵博引,中華傳統文化底子非常深厚。能談談您小時候父母對您在這方面的教導嗎?
連戰:這個問題最難答了,因為自己不能吹擂。不過我是來自一個唸書的背景,我的祖父(即連雅堂)是《台灣通史》的作者,歷史、文學、新聞、詩詞樣樣精通。我的父親(即連震東)少受庭訓,曾到日本慶應大學留學,他不是個學者,但因為家庭、自修的關係,國學根基很好。我在西安出生,6歲啟蒙進入小學,一路從南京到上海,有學校栽培,但最重要的是父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教育,他們的身教和言教是我最大的資產。當然學校的教育,包括大陸、台灣、美國各種學術訪問參與,也都有幫助。
環球時報:您本來可以做很優秀的學者,最終走上從政這條路,是因為家庭原因還是自己的興趣?
連戰:我從美國留學回台後進入台大,隨後擔任政治系主任。我倒不是從小立志要從政,當年大學是獨立招生,我考上台南的成功大學土木系、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和台灣大學政治系,有工科、文科與社會科學,有點南轅北轍,本來決定去念土木系,火車票也買好了,後來台大發榜,與父母商量後還是決定留在台北,結果就進入了台大,沒當成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