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學者談陳光誠事件與獎學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5-0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中方表示陳光誠可以像其他中國公民一樣依法申請去美國,而美方隨後發表聲明說,陳光誠已經被一所美國大學授予獎學金。美方聲明還專門強調,這個事件是本著美中兩國合作性夥伴關係的精神來解決的。

以下是觀察者網發布的美國學者評論文章。

5月4號晚上,當我在一家紐約東村的餐館宴請老師同學,慶祝自己求學生涯的終結時,紐約大學的法學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上,似乎是在接受某個新聞頻道的連線訪談。大家明白他的出鏡是因為陳光誠的事。過去近半年的一個感受是,最近國內的各種波瀾,都讓美國主流新聞媒體忙得不亦樂乎。這在我近六年前初來美國時是不可想像的。

彼時,美國媒體對「自家事」的過度迷戀每每讓我吃驚;而幾周前,在我系裡的一次酒會上,兩位歐洲文學教授卻拉著我大談重慶,他們讀《紐約時報》上對霧都事件的報道已經上癮,說中國政治是遠勝過美國選舉的大戲,不容錯過。就在我還沒回過神時,陳光誠事件又牽動了中美外交的敏感神經,媒體們立刻調整步法,繼續隨著中國起舞。美國主流新聞,加上海外華文傳媒,再加上國內的各種消息渠道(包括「自媒體」),同時發功,一場風波竟突然憑添跌宕,連中美官方都有些拿捏不住了,更眼花繚亂到讓我想關注這個新聞都頗感有心無力。只聽說,一直關心中國法治的孔傑榮教授要安排他的盲人律師朋友來紐約大學,並已準備了獎學金,這樣一來,也就可能給中美關係暫時解圍。事件似乎正在按這個腳本發展。陳先生及其家人能否成行又何時成行雖還不得而知,但我所就讀的紐約大學竟在大國外交中出演這樣的戲份,絕對讓人始料未及。就在我忙著搬離這「居大不易」的曼哈頓時,有關心時事的朋友卻問起了紐約大學的獎學金和訪問學者制度,讓我在錯愕之餘,想到了關於紐約大學的種種。

紐約大學:「最大的私立大學」

雖然關注中國司法的孔傑榮教授任教於紐約大學,但我作為紐約大學的中國學生對他幾乎一無所知。這也並非全因為我孤陋寡聞。成立於1831年的紐約大學號稱美國「最大的私立大學」,學院有十四個之多,教職員工超過一萬五,現在在校學生已達到五萬以上。成為紐約大學的一員,真有一種鹽消失於水的感覺。我在比較文學系攻讀博士近六年,也只是對文理學院和研究生院中的文科院系有些瞭解而已。孔傑榮老先生所在的法學院,是紐約大學裡最富聲譽的一個學院之一,在美國法學院中排名長期在前五。本來,在美國各大學,法學院由於其在美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特殊的地位,往往相對獨立;而紐約大學法學院在盛名之下,就愈發 「傲嬌」,再加上學位體系不同,課程不對外,顯得和別的學院往來不多。因此關於法學院和孔傑榮,我只知道馬英九曾經在那裡讀過法學碩士,並曾得到過這位教授的指點。

紐約大學學費奇高(注意,別把紐約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搞混,後者是公立,學費低,人稱「窮人的哈佛」),卻能吸引來這麼多需要讓家長大出血甚至貸款的本科生,說到底還是因為它得天獨厚的地點:如果以印地安土語命名的曼哈頓島現在是全球資本主義的「黑暗心臟」,那紐約大學就是嵌入到這天堂或煉獄的最中心的一所綜合性一流大學。海明威說一個人在年輕時去過巴黎,人生會大不同;而紐約大學的廣告潛台詞也就是,青年時代來紐約求學,你的飛昇與墮落,都會是獨一無二的人生際遇。但是,以地理位置為賣點的紐約大學,在另一方面,卻又是沒有校園的大學。雖然紐約大學的主體滲入了格林威治村的個個角落,但它不是主人,而僅僅是一個地產擁有者。它在吹噓自己的場合總是把華盛頓廣場當作自己的名片,但別當真,華盛頓廣場公園,作為紐約的地標之一,作為格林威治村文化運動曾經的中心,其實是紐約的公共公園,在所有權和管理權上和紐約大學「沒有半毛關係」。

和其它美國研究型大學類似,與中國有關的學術活動散落在紐約大學的許多不同的院系和機構之中,而這些不同機關的價值和利益取向又明顯不同。文理學院和研究生院的東亞研究系,不用說,偏重於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學術性批判性的研究;和其它大學的東亞系相比,它又特別強調知識生產對文化政治複雜性的自覺反思。孔傑榮背後的The U.S.-Asia Law Institute,則致力於「亞洲各國司法制度和機構的改革」,有明確的政治運作的意圖和驅動。紐約大學近年來在東亞系推動下還成立了「中國之家」,也組織了不少相關活動,但和法學院的合作卻屈指可數。我唯一一次去法學院參加與中國有關的活動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來演講。雖然當時禮堂裡座無虛席,但我卻有些失望,覺得整個活動更像名流,政客,律師,僑民和想進入政經界的優等生的聚會 。

如果陳光誠先生最終成行,那他的歸宿可能就是法學院的The U.S.-Asia Law Institute.

獎學金那些事

在美國,入讀法學院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人生冒險。記得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他說他剛還完法學院貸款,當然,他得到的回報也是巨大的。在博士生身上「砸錢」,是美國研究型大學長盛不衰的一個原因。大家知道,好的美國大學會為博士生提供「全獎」,即減免學費,提供生活費,並負擔保險;獲得獎學金的學生有時則需要承擔一部分助教或助研的工作。紐約大學文理研究生院有統一的博士獎學金方案,每位學生每年可拿到生活費超過兩萬美元。這個數目可以比肩於美國所有頂尖大學的博士獎學金。但以筆者的經驗,拿著這筆錢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生活,還是會感到拮据。尤其是紐約令人心驚肉跳的租屋費用,實為博士生心頭永遠的痛。紐約大學位於寸土寸金的地段,無力為博士生提供住宿,若住在學校附近,一個單間就足以讓一個月的生活費所剩無幾,所以大多數博士生為了降低生活成本,都只能生活在曼哈頓本島以外的城區,往返於校園和公寓之間,往往單程就要超過三四十分鐘。

紐約大學的博士生獎學金項目雖然看似光鮮,但說得誇張些,它背後也是一部「血淚史」。在我在校的這六個學年,「博士生工會」對校方的抗爭從未停止過。經歷了2005年的博士生大罷工,紐約大學校長,畢業於哈佛法學院並任教於紐約大學法學院的John Sexton還是一直拒絕承認「博士生工會」的合法性。為了破壞「博士生工會」,校方甚至趕在09年奧巴馬出台新的勞工政策之前,宣佈了新的博士生獎學金製度,不再要求博士生當助教助研。表面上看,學校給的條件更優厚了,但其目的是讓博士生無法組成工會,共同議價,而其實博士生還是得幹這些活。「博士生工會」為此不斷向勞工仲裁機構上訴,我身邊的許多同學都曾去作證。現在應該已經快上訴到了聯邦一級。這位法學出身的校長自然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司法準備,要奉陪到底。多少次,學生們在圖書館門前示威,而我可以想像,辦公室位於圖書館頂樓的校長先生正鳥瞰著整個華盛頓廣場,遠眺著帝國大廈。

全球大學:中國,紐約

孔傑榮邀請陳律師,我還沒有搞清楚是讓他做學生,還是做訪問學者。若從外交程序上來說,學生和訪問學者的簽證類型就不同。不過若回到大學機制的層面,一個資深教授從一個實力雄厚的學府為自己所鍾意的人士爭取一份獎學金或一個訪問職務,並非特別困難。雖然這一次事起突然,程序有所不合,但考慮到紐約大學在政界的關係網,校領導層很有可能「特事特辦」。

現在中美之間的學術往來實在頻密,紐約大學有過的國內訪問學者,不知凡幾。訪問學者前來紐約大學,由於項目的不同,得到的接待也會有所差異。

紐約大學和中國的關係日益緊密,也讓人聯想到了紐約大學的頗具爭議性的擴張計劃。這又要說回到這位校長Sexton。在美國高等教育界,無人不知他的雄心:他希望一展宏圖,讓這所大學「跨越式發展」。但他也清楚,如果按照美國大學的現有模式發展,紐約大學無論如何也無法和哈佛比拚,因為很多資源已經被傳統名校壟斷。更何況,紐約大學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地處紐約黃金地段,根本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Sexton意識到,必須重新定義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和遊戲規則,才能後來居上。他提出的方案是:全球大學。

何謂全球大學?紐約大學本來就在巴黎,倫敦,佛羅倫薩,馬德里,柏林等地有分支機構,現在更是積極修建海外分校。最大手筆的應是阿布達比分校,而下一站就是上海。大多數本科生現在都被要求在海外學習至少一年方可畢業。而將來,紐約大學會成為一個全球網絡,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端口」,從每個端口都可進入,又可以聯通到其它端口,在各點之間自由穿行。這樣一個「大學夢」其實是「紐約牌」的升級版:現在,大都會的「在地」經驗已經不夠,畢竟紐約是全球資本中心和世界文化集散地,那麼正好,就把這「在地」的都會變成個「路由器」,聯到「全球化」。「全球化」視野的多元「在地」,這會是高等教育的未來?這還無從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就是紐約大學的「大躍進」。

就在紐約大學宣佈上海分校計劃後不久,耶魯就急忙宣佈了自己的新加坡項目。顯然,紐約大學在引領某種變革。這「全球大學」之夢所提供的自由穿行的圖景,更像是一個去政治化的烏托邦。其實紐約大學在全球化擴張時必須穿行於高度政治敏感的水域和地形,但它把這些痕跡都留在了「後台」,不願示人。比如,阿布達比分校建設中就有非法使用巴基斯坦等地移民工人的醜聞,但紐約大學作為既得利益者,樂得在阿聯酋利用第三世界不完備的勞工政策和當地的廉價勞力。上海的分校,紐約大學的計劃能得到審批並買地成功,就已經非比尋常,而下一步,就是要從中國的高中搜羅優質學生了。

就在這樣的當口,紐約大學因為中美外交的一次危機而出現在了兩國公眾的視野中,並很有可能在平息事態方面發揮建設性的作用。事出偶然,但這是否也反映了一所大學在它的「上升期」所伸出的全球觸角?至少,一所擴張中的「全球大學」在中美摩擦中的「在場」,又一次說明了中國與美國從具體個別事件到全球大戰略都已經糾纏不清,但至少現在這不是「死纏」,而是特別多的「活結」,有很多機制和角色會出人意料地出現。

作者為紐約大學比較文學博士Jerome Cohen

      責任編輯:Rosemary
外媒報道陳光誠赴美難掩興奮      [2012-05-21]
陳光誠一家抵達紐約 開始求學      [2012-05-20]
新華社:陳光誠依法辦赴美手續      [2012-05-19]
綠營欲探陳光誠 被斥別有用心      [2012-05-16]
陳光誠事件:美在意中方感受      [2012-05-08]
美媒:陳光誠事件引發中美緊張      [2012-05-07]
鳳凰衛視:陳光誠事件解決顯示中美政治智慧      [2012-05-05]
中方:陳光誠可依法留學 美稱已授其獎學金      [2012-05-05]
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就陳光誠希望出國留學事答記者問      [2012-05-04]
陳光誠事件逆轉令美陷尷尬境地      [2012-05-04]
  �朖���鰵�硺�𦠜𠯫��坿��
撱�楛皜舫�㗛閠�批𧑐畾菔�嗪�蹱葛��餈𤑳�瘛勗裵蝳讐眎蝡辷��2015撟游�閙迤撘誩�毺鍂��敺墧楛�裵���誨撌𧼮�鞾�㗛閠嚗���ê̌����15����睃��30����䀝噶�虾���娪�蹱葛嚗�耦��僐��誨瘛望葛��𠰴�𤩺�蝬𤘪�笔���溻��撠齿迨嚗䔶�㰘�滨�綽��
擐蹱葛撠��滚�亙�批𧑐��擃㗛�罸閠頝舐雯嚗峕�匧⏚�䲰蝬𤘪�毺䔄撅𨰻��
擐蹱葛憒��𧊋�質�閧�憟賭��𧑐�拇炎��誯�䕘�屸�㗛閠雿𦦵鍂銝滚之��
        [�䰻��讠�鞉�襷


���𥲤�𥼚瑼Y揣 | ���𥲤�𥼚敹�霈� | ���𥲤�𥼚甈��𤌍 | ���𥲤�𥼚�㬢��� | ���𥲤�𥼚閮��鰐 | 撱��� | ��𨀣䲰��穃�� | 鈭斗�偦��𦻖 | 蝬脩�坔𧑐���

擐蹱葛���𥲤�𥼚�鰵慦㘾�𥪯葉敹� ����𦠜���剹��©1997-2025 WENWEIPO.COM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