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世界新聞報報道,從4月初開始,印度全國沉浸在軍事實力大跨越的喜悅中。4月4日,俄羅斯出租的「獵豹」號攻擊性核潛艇正式入編印度海軍,印度媒體高歌我國已進入「核潛艇大國俱樂部」。19日,印度自主研發的「烈火」-5型中遠程彈道導彈成功試射,該國輿論又勝贊,這標誌著「印度終於邁進了洲際彈道導彈俱樂部」。
印度政府的國家形象宣傳口號是:「IncredibleIndia」(不可思議的印度)。這句話也可用來形容該國的軍備建設。印度對發展尖端武器的癡迷,以及不吝金錢大舉採購的豪爽,都令世界刮目相看。在過去5年裡,印度是世界上進口武器最多的國家,總額高達126億美元。為何印度如此重視國防工業?有關專家對《世界新聞報》總結說:一是滿足對華競爭的優勢心理,二是尋求「世界大國」的身份標誌。
「中國恐懼症」的嚴重焦慮
4 月19日,射程超過5000公里的「烈火」-5試射成功後,印度媒體在展示自豪的同時,不忘提及中國。「印度防務評論網站」稱,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5,打擊範圍可至中國北方。「印度對華軍事威懾多了一張王牌」。《印度時報》表示,「烈火」系列導彈給印度的核威懾力「增添了牙齒」。《印度斯坦時報》則認為,中國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透著「嚴重的焦慮感」。
事實上,無論印度政府是否願意表明研製「烈火」-5的動機,「中國威脅」一直是印度發展國防工業的主要抓手。據印度媒體報道,在4月初印度議會國防常務委員會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印度陸軍副參謀長S.K。辛格在陳述陸軍需要增加預算的原因時,提到了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以及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軍事合作:「他們是印度面臨的主要戰略威脅。」
《印度教徒報》網站4月4日報道說,印度國防部早就患上了「中國恐懼症」。2008年,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曾經下達指令,要求軍隊做好「兩線戰爭」的準備。 「兩線」指的是印度東北方與中國的戰線及在西北方與巴基斯坦的戰線,這兩條戰線都要給予同等的重視。2011年11月,印度社會黨領導人、前國防部長穆拉亞姆·辛格·亞達夫對議會說,他確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攻擊印度」。他言之鑿鑿地說:「攻擊一定會在某一時刻發生。」
今年3月17日,印度公佈了2012-2013財年的國防預算,總額為1.9萬億盧比(約合390億美元),增幅達17.6%。在剛剛過去的3個月裡,印度已經展現了軍備建設的「大手筆」:1月底確定購買126架法國「陣風」戰鬥機;2月10日,在東部奧裡薩邦沿海軍事基地成功進行了第7次導彈攔截試驗;3 月11日,成功試射潛射型「K-15」彈道導彈。另外,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將於5月底進行海試。海試將持續3到4個月,俄方計劃在年底前將航母移交給印度。至此,印度距打造3艘航母戰鬥群的目標已經非常接近。
英國經濟情報機構「經濟學人信息社」的南亞資深分析師安加利卡·巴達萊認為,印度狂熱地升級武器裝備,是為了「縮小同中國的競爭差距」。他在接受《印度斯坦時報》的採訪時說,中國這幾年的軍費預算一直都在遞增,雖然印度的軍費不可能趕上中國,因為軍費是由一國的經濟實力決定的,但顯然印度不想給人造成差距越來越大的印象。
《印度時報》也認為,中國這個「大塊頭」始終不能讓印度放心,原因是中國軍費的上漲幅度「太快」,2012年中國的國防預算達6702.74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加了11.2%。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增加巡航和彈道導彈儲備,廣受關注的「東風-21D」型彈道導彈可以對美國在太平洋部署的航母構成威脅。空軍和海軍方面,中國研製的第五代戰機「殲-20」已經完成試飛,中國的首個航母實驗平台也完成了多次海試。「中國國防工業每向前邁進一步,印度的危機感就會增加一分。」
對華競爭心態失控
分析人士認為,自從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之後,印度就始終抱著一種「戰敗國」的心態,總是把中國看成印度最大的競爭對手,凡事都要和中國一爭高低。加上印度和中國同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免不了與中國進行比較,但是,印度不應該讓這種情緒失控。
新德里的一位資深人士對《世界新聞報》說,印度的強軍之路出現了偏差,把臆想的「中國威脅」當成國防工業進步的推動力,這既不現實,也不理智。「中國從沒想過要威脅印度,更別提要攻擊印度;相反,中國始終認為兩國應和平共處、攜手合作。印度必須跳出心理怪圈。」
一些印度媒體也開始反思,盲目地同中國比拚軍備硬件是徒勞的,如果印度真想趕超中國,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中國的軍事謀略上。《印度教徒報》網站引用了一個歷史故事來說明印度不該對中國感到恐懼。公元前266年,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二世派兵包圍了希臘城邦邁加拉,試圖佔領這座城市的海港。起初,人們都以為這場戰爭會以邁加拉的失敗而告終,因為雙方力量對比太過懸殊。結果,邁加拉小施計謀,讓一群被點著火的家畜衝向安提柯二世的軍隊。看到這些奇怪的火球,軍隊中的戰象驚恐萬分,四處逃竄,無意中踩死了很多士兵。故事包含的寓意是,有些威脅並不存在,它們只存在於人們的腦海中。正如中印關係一樣,印度沒理由對中國感到恐懼。首先,中國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主要威脅;其次,印度缺乏對本國國防實力的自信。
文章說,印度應對中國軍力增長的最佳方案,是多花心思研究中國的戰略思想。目前,印度的大學、軍隊、情報機構嚴重缺乏熟悉中國的人才,沒有充足的人力儲備,何談研究中國複雜精深的軍事謀略。不知道往哪兒用,武器再高級也沒用。
獲取「世界大國」通行證
新德里的上述資深人士告訴《世界新聞報》,如果研究印度歷史會發現,完全用「窮兵黷武」來形容印度大力發展國防工業,是不夠全面的。事實上,印度癡迷於軍事建設,並非是想和誰對抗,而是源於印度民族意識中的自衛心理。「印度的歷史是一部苦難的受壓迫史,在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遭到外族入侵,不安全感深深地積澱在印度民族的意識中,造成今天的印度傾盡一切努力強大軍隊,為的是展示保家衛國的實力。」這名資深人士說。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印度問題專家傅小強認為,印度把軍備建設看作是邁向世界大國的「敲門磚」,強軍、擴軍是實現大國夢的捷徑。「說白了,印度想通過展示軍力,向外界證明自己的大國身份。」傅小強對《世界新聞報》說。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是印度大國夢的奠基人。尼赫魯在1945年出版的《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道:「在將來,太平洋會代替大西洋成為全世界的神經中樞。印度雖然並非太平洋國家,卻不可避免要在那裡發揮重要影響。」1949年10月,尼赫魯在給各邦首席部長的信中聲稱:「全世界都公認亞洲的未來將由印度的未來決定。印度將逐漸成為亞洲的中心。」
正是在追求大國地位的精神鼓舞下,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陸上戰略和海洋戰略。在陸上,印度奉行立足「兩線作戰」的方針,把中國和巴基斯坦看作主要假想敵。在海上,印度力圖控制從好望角、蘇伊士運河到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通道,並實現從「區域性威懾與控制」向「遠洋進攻」的跨越,形成對印度洋的實際控制。有分析稱,從這個意義上說,「烈火」-5不僅是一枚彈道導彈,更是一枚政治導彈。它向世界宣告,印度已經達到了軍事強國所具備的國防工業水平,正在從地區大國向全球大國邁進。
然而,印度一些分析家認為,建築在火藥上的大國,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有批評家指出,印度有一半人口還處於貧困線以下,若論民生指標之低,印度恐怕能數出不少排在世界前列的。除了強大的軍備體系,基礎設施、人口規模、社會保障、教育水平,這些也都是衡量一個大國的標準。印度需要在綜合實力上多使勁,而不是專注於軍工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