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援引澳大利亞「東亞論壇」6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在南海的非對抗性自負。中國因日益自負而受到越來越多批評,但中國分析家鮮有認為最近圍繞南海的爭端錯在中國。他們堅信北京的行動是必要的,是為保護國家的合法利益,是對其他聲索國「挑釁」的合理反應。
中國專家普遍認為,近幾年南海緊張歸因於美國和其他聲索國的合謀。若無華盛頓的支持和高調「重返亞洲」,地區國家就無力挑戰中國。許多人堅信,華盛頓就是利用南海問題對北京進行軟遏制。美國講的航行自由,無非是為維護華盛頓在中國專屬經濟區進行軍事偵察的自由。把南海問題歸咎於其他各方,這表明北京不太可能認真反思自己的策略和行動,或大幅改變南海政策。它更有可能繼續強硬對待地區聲索國的行動,並限制美國的作用,至於中國對美國是否持有這種籌碼,還有待觀察。
近年來中國評論家常說北京應放棄被動的立場,轉而更積極地開發南海資源。不能無限期地韜光養晦。隨著中國深海勘探技術的提高及執法力量的迅速增強,這些提議可能很快會成為現實。
海上爭端也刺激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網民常對別國,尤其是越菲美表達十分嚴厲的看法。
這一切不利於北京在南海採取溫和政策。但其他因素會防止對抗爆發:中國在乎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在與美國的戰略競爭中處於劣勢;優先發展國內經濟。這些可能抑制中國走向公開對抗。北京似乎認識到東亞的戰略格局於己不利,咄咄逼人只會加深許多地區國家的對華猜疑。實際上,中國多數專家和官員認為,最近幾年的南海爭端已造成中國地區安全環境惡化。採取對抗性立場只會進一步助長美國在地區的政治和安全作用,加大其他大國如日本、印度的介入。
這種非對抗性自負可能繼續主導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北京不時表現出咄咄逼人,但不會讓緊張和矛盾升級為大規模對抗。在適當條件下,中國會毫不猶豫地採取「損失控制」措施,以對國內民眾說得過去的方式與相關各方修復關係。(作者李明江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中國項目協調員)
印尼《雅加達環球報》6月13日文章,原題:在南海問題上,東盟統一戰線無助於任何人,尤其印尼 有人提出(在南海問題上)建立對華統一戰線,也有人提出東盟集體應對中國。但問題是,東盟把中國當成對手是否有利。在解決爭端上,東盟應是公平、中立和透明的和平推動者,而非主動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統一戰線或許會給捲入爭端的東盟國家帶來短期、小範圍的好處,但會損害東盟整體利益。即便統一戰線成功,中國沒有報復,東盟又能獲得什麼實質好處呢?爭端國可能會獲得更多談判實力和政治利益,但僅此而已,因為北京不太可能屈服於東盟。中國在現有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之外已無進一步妥協的空間。
對華樹敵策略對東盟整體毫無好處,一則南海爭端會繼續,二來地區和平繁榮將受到威脅。若東盟無條件支持其成員國,會有更多成員國在其他爭端中利用這點。而中國很可能採取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回應,給東盟帶來進一步損失。東盟須特別謹慎,不要受制於成員國行動所導致的經濟和軍事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