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曾經看過關於霍震霆的一篇專訪,記者打趣說:無論記者問什麼,他都答運動。問父親,他說運動;問事業,他說運動;問家庭,他還是說運動——懶得理記者問題是什麼,總之都是運動。
對於這一點,霍震霆自己並不否認。對於他來說,推動香港的體育發展、促進體育這一軟實力的提升,不僅僅是「一份工」,而是他畢生的信念和使命。
「一切源於對香港和國家的信念」
在霍震霆看來,體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
「參與體育方面的服務多年,我從以民間大使的身份協助國家重返國際體壇,到協助香港發展體育,一切都源自於對香港和國家的一種信念和使命。」霍震霆說,「成就不在個人,亦不在一時一刻,而是追求團隊的共同努力,社會的支持認同,以及體育的永續發展。」
自他獲選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以來,香港成功協辦了北京奧運會的馬術比賽、歷史性地主辦了東亞運動會,香港體育進一步邁進國際舞台,成為國際體壇的重要一員。
但在霍震霆的眼中,衡量體育的標準並不是獎牌的數量。他說:「回歸以來,香港的體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人才輩出,在多個運動項目中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無論是地區性賽事,還是國際型大賽,獎牌都不再是夢想。當然,我們關注的並不是獎牌的數目,而是運動員以其堅韌自強的努力,為社會譜寫的勵志篇章,為體育精神灌注新的社會意義。」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說到霍震霆,避不開他的父親霍英東。作為霍英東的長子,繼任了港協暨奧委會會長一職的霍震霆並不願意被人拿來和父親進行比較。
「多年來,無論是參與國家重返國際體壇,還是推動香港體育發展,我都是一直跟隨父親開展有關工作,因而無法亦不應予以區別比較。」霍震霆說,「當然,時空轉移,舞台亦已換幕,一切都不可能『明日話今天』。但有兩點是我們兩人共同擁有的,就是對體育的熱誠與支持,以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拚搏精神。」
不說優點,只說缺點,也是霍震霆的一個特點。對自己的工作表現,他一開始就只說「需要改善提升的地方」。
「以香港的體育發展為例,政府的支持有待到位、公眾的參與有待加強、運動員的水平有待提升,以及體育市場的環境有待改善等,這都是未來的努力目標。我不期望所有目標能即時達到,但一直希望能通過努力,縮減有關差距。」霍震霆說。
「不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
在成功協辦北京奧運會的馬術比賽、主辦東亞運動會後,對於香港申辦亞運會,霍震霆認為,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特區政府的決心和社會自信。
霍震霆認為:「香港面對的,不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的問題。」
在霍震霆看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時間,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他目前能做到的,就是支持香港體育的發展。
他說,要做到體育發展「遍地開花」,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對各體育總會和地區體育團體的支援;在學校層面推動對體育活動的重視;改善體育市場的經營環境。
「運動員的訓練是艱苦而高難度的,在訓練和比賽期受傷無法避免,而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亦相對短暫。因此,政府應從制度上,為傷病和退休運動員提供妥善照顧支援,設立特別基金,讓他們免除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接受訓練、提升自己。」霍震霆補充道。
「得來不易,傲氣長存」
過去15年,對於香港體育界來說,回歸不單單意味著港協暨奧委會獲正名為「中國香港業餘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也不僅僅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獨立參加國際體育活動,更多的是意味著與內地之間更緊密的聯繫。
「最大的正面支持,是香港體育的國際地位得到更大支撐,香港在參與和申辦大型國際體育活動方面,有更大後援,也有更大發展空間。」霍震霆說。
此外,這也讓香港運動員和教練團隊得到更多觀摩、學習、比試與培訓的機會,對於技術和心態的提升,帶來十分正面的幫助。而更多內地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可以來港參賽和任教,對於培訓本地運動員和協助香港運動員爭逐獎牌,亦帶來關鍵推動力。
儘管對於自己所做工作很謙虛,但霍震霆還是掩飾不住對香港體育的驕傲:「每次香港運動員站在領獎台上,都是香港體育人最感驕傲自豪的時刻,這是運動員長期艱苦鍛煉的成果,是團體共同努力的回報,更是香港的光榮、歷史的印記,得來不易,傲氣長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