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法制晚報報道,根據「蛟龍」號海試現場指揮部的最新消息,今天上午7點開始進行「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第一次下潛試驗,計劃下潛深度在5000米左右,最大深度不超過6400米。
試航員為葉聰、崔維成和楊波,預計第一次下潛大概要持續10個小時左右。如果一切順利,預計將於今天下午4點回到水面。10點整,「蛟龍」號成功突破6000米深度,超過去年創造的下潛5180米的紀錄。
10點35分左右,前方傳回好消息,「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6379米,這是我國「蛟龍」號目前下潛的最深深度,與本次下潛7000米的目標僅相差數百米,為下潛7000米打下了基礎。
7點22分「蛟龍」號入水
由於馬裡亞納海溝所在時區比國內早兩個小時,北京時間凌晨4點左右,海試現場就已經開始忙碌起來,為今天的第一次海試做最後的準備。
據瞭解,「蛟龍」號從下潛到最後浮出水面,大概要持續10個小時左右。如果一切順利,預計將於今天下午4點回到水面。10點35分左右,「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6379米。
首潛時間表
6點40分左右,第一批下潛人員主駕駛葉聰、副總設計師崔維成、中科院聲學所的楊波依次進入艙內,進行下潛前各項準備工作。
7點,現場指揮員發出「蛟龍」號下潛各就各位的指令。
7點12分,「蛟龍」號被從支架推出水面,布放到水上,三位潛航員做內部水面通電檢查。
7點22分,提前五分鐘完成水面檢查,「蛟龍」號提前入水,以每分鐘40米的速度下潛。
8點38分,接到報告稱下潛深度超過3000米。
10點整,「蛟龍」號成功突破6000米深度。預計今天下潛深度將達到6200米左右。
10點35分左右,下潛深度達到6379米,今天的下潛深度將維持在這個深度。
10點44分,「蛟龍」號已經開始拋載上浮。
註:以上均為北京時間
解讀
首潛不是測深度是檢驗性能
受今年第四號熱帶風暴「古超」影響,14日試驗海域海況無法滿足潛水器下潛條件,原定於14日進行的第一次下潛試驗推遲到今日進行。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崔維成表示,第一次下潛試驗的設想目標是達到去年5000米級海試時的整體技術狀態,同時全面驗證潛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檢驗潛水器在經過技術改進後的狀態。
崔維成說,第一次下潛試驗的不確定性很大,潛水器必須在甲板檢查、水面檢查確認一切正常的前提下才能下潛。崔維成表示,試驗結果可能會有很多種,對此,海試團隊準備了各種預備方案。如果達到預定目標時潛水器狀態良好,也會下潛得更深一些。
他表示,海試的最終目標肯定是要突破7000米深度。但對於海試的前幾次下潛試驗來說,主要目的並不是衝擊深度,而是檢驗潛水器性能,找出並排除故障。
崔維成說,「海試是對潛水器的一場大考,『深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考題」。
陷泥裡「不能自拔」母船可施救
據介紹,「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最快下潛上浮速度是每分鐘42米。怎麼保證潛航人員和「蛟龍」號能從7000米深海及時、安全浮上水面?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強調,首先要保證人的安全,因而現在的設計是通電吸附、斷電拋載。即使斷電還沒把壓載鐵扔掉,還可以利用液壓缸「頂掉」。
同時,如果兩隻機械手失靈,或者被海草糾纏,則可分別「自行斷臂」;二三十公斤的採樣籃、1.2噸的主蓄電池箱,都可以電爆螺栓脫掉;極端狀態下,用以調節平衡的420公斤重的水銀也可以扔掉。
「如果還上不來,那就是陷在泥裡『不能自拔』了。」此時,潛水器發射帶有長纜繩和閃光器的應急浮標,海面上的母船能夠迅速定位並施救。
「蛟龍」號的生命支持系統,其設計標準不亞於國際潛水器的標準。「蛟龍」號球艙內需消耗的氧氣、吸收的二氧化碳,是按3位潛航員12小時工作時間設計的,應急呼吸系統為72小時。
主角介紹
「蛟龍」號潛水器長、寬、高分別是8.2米、3.0米與3.4米,在空氣中重量不超過22噸。它的外形像一條鯊魚,有著白色圓圓的「身體」、橙色的「頭頂」。
「蛟龍」號有效負載220公斤;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最大速度為每小時25海里,巡航每小時1海里;載員3人;正常水下工作時間12小時。
此次海試是在歷次海試的基礎上,接受最大設計水深7000米的考驗。其目的是通過數次下潛作業試驗,充分考核「蛟龍」號在7000米深度下的各項功能與作業性能。
同時,進一步鍛煉和培養中國載人深潛隊伍,為下一步開展實際應用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