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特首:一國兩制的成功毋庸置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6-1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6月19日報道,香港中環添馬艦,以「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系」為理念設計的特區政府新總部大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日前在這裡接受了記者專訪。

從1997年回歸時的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到2001年接任政務司司長,再到2005年在第二任行政長官補選中當選,並於2007年當選第三任行政長官至今……十五年來,曾蔭權和廣大香港市民一道行走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征程中。

這位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繫著招牌式的蝴蝶型紅「煲呔」(領結),用帶粵語口音的普通話向記者娓娓道來,回顧香港回歸祖國十五載歲月的變遷。他說:「『一國兩制』的成功毋庸置疑,香港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香港人有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數字講述「香港之夢」

擔任行政長官之初,曾蔭權提出「香港之夢」,即要讓香港成為「機會之城」、「安樂之鄉」。回首這個「追夢」的過程,曾蔭權從數字開始進行了總結。

1997年,香港的人均GDP是27200美元,2011年這個數字已經躍升至34500美元。曾蔭權說:「34500美元是香港自己統計的數據,國際組織的評定更高,是49137美元,作為一個成熟經濟體,取得這樣的增長已經不錯。」

人均GDP提升的同時,香港的失業率一路降低。曾蔭權說,香港失業率從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時最慘痛的8.7%,降至目前的3.4%,「幾乎實現了全民就業」。

對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方面的表現,曾蔭權對一個個「世界第一」如數家珍: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額已經連續3年超過紐約和倫敦,居世界第一;航運方面,香港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轉口港;此外,香港航空網絡覆蓋全球160多個目的地,貨運位列世界第一,客源排名第三。

國際社會對香港經濟發展和地位的認可也讓曾蔭權感到興奮。他列舉說,標準普爾對香港的信貸評級從1997年至今「躍升三級,達到最高的3A評級,亞洲獲此評級的經濟體只有香港和新加坡」;美國的傳統基金會連續18年將香港評定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說明「我們的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

「還有最近讓我們興奮的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金融發展指數,香港評分最高,摘得桂冠,」曾蔭權補充道:「這是首個亞洲城市位列榜首。」

每年的施政報告中,民生都是曾蔭權關注的重點。他說:「最長遠的方法是加大教育培訓投資。」此外,還要加強醫療、社會福利並重視老齡化問題,以使「香港保持競爭力,又不斷改善基層市民生活」。

據曾蔭權介紹,目前特區政府23%的開支用於教育,是投入比例最高的領域;5年來醫療開支增加了40%,社會福利工作開支增加28%。他說:「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目,但我們從來沒有自滿,感覺仍要繼續做。」此外,曾蔭權還在任內推出了最低工資、關愛基金、就業交通補貼、長者乘車優惠等民生措施。

政制發展方面,曾蔭權表示,今年的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就已經「更加民主」,將選委會擴大到1200人。此外,「定下了普選的時間表,也是一個很大的成果」。

根據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決議,香港在2017年可以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在行政長官實現普選之後,可以普選產生立法會全部議員。

總結香港政治、經濟、民生的發展變化,曾蔭權說:「雖然仍面臨不少挑戰,我們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香港最大的優勢

回歸後的第二年,亞洲金融風暴驟至,全球經濟不景氣引發房地產泡沫破裂;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香港雪上加霜;2008年,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海嘯衝擊香港……這些時刻,曾蔭權記憶猶新。他表示:「是國家堅實的支持幫助香港渡過難關,保持了香港的繁榮穩定。」

曾蔭權說,2003年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內容豐富、領域廣泛,逐步減少或取消了兩地經貿來往的制度性障礙,促進了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融合,使香港貿易投資便利化。

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於當年7月28日開始實施。曾蔭權說,內地人對香港的消費貢獻很大,「這項政策把香港消費市場提高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據香港旅發局統計,2011年訪港旅客超過4000萬人次,為香港帶來2400億港元收益,旅客中超過60%來自內地。

2011年,國家出台「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將「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獨立成章,並宣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增強金融中心的全球影響力。

這在曾蔭權看來,是「對香港極大的重視和鼓勵」。他說,專章凸顯了中央對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大力支持,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香港可在「一國兩制」下,配合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自行訂定自身的發展方向、政策和措施。

在香港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被曾蔭權譽為「一個特別的成就」。他介紹,整個國家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業務中,超過九成在香港結算。2008年,整個國家貿易中人民幣結算金額為19億元,短短3年這個數目就飆升到了1.9萬億元,增加一千倍,「香港得利不少」。

曾蔭權還從「大」工程、「小」物品回溯了國家對香港的支持。他說,國家支持香港興建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港機場鐵路、河套片區及深港東部通道等大型跨境基建工程;同時,「我們不能忘記內地在食品、用水、能源方面源源不斷的供給」。

對於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支持香港,曾蔭權表示:「這非常重要,深表感激」。他介紹,除了在WTO等組織下保持單獨身份,在國家支持下,香港還成了20國集團(G20)轄下一個金融穩定委員會的單獨成員,「這讓香港在國際上更好地發揮金融中心的作用」。

曾蔭權說,「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也是保持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我有一個很強烈的信念就是相信香港人」

在去年10月發表的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曾蔭權這樣說道:「香港是由移民組成的城市,我們的上一代從五湖四海來到這個小島,多年來辛勤工作只是為了穩定生活,安居樂業。香港人在不知不覺間建立了一個獨特的城市,也塑造了這個城市的性格。我們崇尚自由,尊重法治,要公平、有公義、愛廉潔、多元包容,這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所在。」

接受專訪時,他再次動情複述了這段話。他對記者說:「多年來,我有一個很強烈的信念就是相信香港人,崇尚香港的核心價值。」「這個看法、保護這種價值,一直是我施政的原則和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

曾蔭權還強調了港人的愛國情懷。他說,這十五年來,港人對國家認識增加了,感情也加深了,「四川、青海地震時候港人的熱心程度就可見得」。

至於近來兩地交往之中出現的摩擦,曾蔭權表示,每年兩千多萬人次的人流量,出現兩三宗意外事件不算奇怪,「不算完美也差不多完美了」。他說,香港與母體分離一個世紀,一定存在差異,「我相信香港人是特別包容,並會尊重內地人文化的」,並且特區政府也推行了應對措施並取得很好的效果。

曾蔭權說:「香港絕對歡迎和需要內地人來,也希望香港人多點跑進內地,兩方面的交流應該是不停的。」他表示,香港跟內地的關係更深更廣,無論是人流、物流、資金流各方面都顯著增長,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對於雙贏,曾蔭權有更多的思考。他說,回歸以來,香港得到國家的關懷和支持,使得香港政治經濟繁榮穩定,比以前更堅實更穩妥,與此同時,香港也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相信香港『一國兩制』所產生的效果,對國家來講是互利共贏的格局」。

曾蔭權進一步解釋說,眾所周知,香港長期以來一直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再者,從1997年到2012年4月,內地機構和企業在香港證券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融資總額已經超過3.3萬億港元;此外,香港作為一個強大的金融中心,能在人民幣業務上為國家作些貢獻。

到2012年6月30日,曾蔭權便將結束45年的公職生涯退休。如何自我評價?曾蔭權說,這是一個艱難的事情,留給社會和歷史做吧,然而「能為香港人走過一個曲折但始終是光明的路,是我一生最大的光榮」。

至於卸任之後的日子,曾蔭權說,之前每次去內地都公務繁忙,來去匆匆。「今後一定會到內地多走走看看,而且不像以前只呆一天半天」。酷愛攝影的他訴記者,「最想在秋天去拍內地幾個城市的紅葉」。

對香港的明天和國家的前途,曾蔭權微笑著表示「滿懷信心」。他說,國家已經踏入富強文明大國的軌道,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在國家的支持下,在港人的拚搏下,香港會把握每一個機會,鞏固自身優勢,保持國際領先的位置,並為國家的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Rosemary
澳門特首:教育興澳是施政重點      [2012-06-19]
曾俊華晤澳門特首討論兩地合作      [2012-06-12]
崔世安簽署澳門特首及立法會產生辦法修正案草案      [2012-06-06]
海濱管理局報告交下任特首      [2012-06-04]
特首外訪使費 譚志源:為事件負雙倍全責      [2012-06-01]
港審計署提特首外訪住宿訂規定      [2012-05-31]
不滿加薪區別對待 澳門護士狀告特首      [2012-05-22]
特首:為下屆官員加薪做法恰當      [2012-05-15]
唐英年:參加特首選舉有得有失      [2012-05-15]
馬時亨支持候任特首梁振英組班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