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近年來建成智能光網絡和無線視頻指揮系統,實現了作戰信息「高速傳輸」和「綜合運用」;率先組建網管中心和信息中心等新型要素,實現了信息網絡的智能管理和統一服務;率先運用身份認證和訪問控制手段,實現了廣大官兵「實名上網」和「授權外聯」……駐軍部隊信息化建設由「慢半拍」向「齊步走」轉變,走上了一條跨越發展之路。
戰鷹呼嘯,鐵甲飛馳。2011年深秋,一場複雜電磁環境下聯合防衛作戰演練在香江之畔拉開帷幕。戰鬥中,「敵」忽而實施遠程空中打擊、忽而實施海上小股襲擾、忽而煽動遊行暴亂……駐軍指揮所內熒屏閃爍,信息奔流,依托新型指控平台,三軍部隊聯合指揮,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後裝保障等作戰要素「攥指成拳」,部隊官兵猶如猛虎下山,勢如破竹,一舉贏得戰鬥勝利……
緊張的戰鬥結束了,全程參戰的信息化處處長李家福終於露出了笑容,初到駐軍的一幕幕場景在他腦海中清晰地浮現出來。
2009年暮冬,從總部機關擇優選派到香港駐軍任信息化處處長的李家福想起臨行前老局長、駐軍首任通信處處長林衛民的囑咐:「通信處處長就是駐軍通信兵的領頭人,能不能帶領他們在全軍信息化建設的大潮中敢向變革潮頭立、攻堅克難當尖兵,將是對你一場全新的考驗。」
駐軍首長的第一次談話,更令他感到責任重大。駐軍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下駐防,法制環境迥異,開展工作限制多,信息系統建設已相對滯後於內地部隊發展水平,隨著大量新型直升機、艦艇和裝甲車等武器裝備到位,現役的通指裝備已難滿足「三軍通聯」的要求。
如何突出信息主導、融入全軍大體系,抓建設、搭平台,構築部隊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成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在駐軍首長支持下,他帶著10餘名技術骨幹,一頭扎進基層部隊,立足特殊環境,找差距、理需求、求突破。經過2個多月的日夜奮戰,他鎖定了駐軍信息化建設的短板,爾後,組織細化需求、量化任務、定點定位,拿出了實在管用的需求報告和建設方案,為總部、軍區機關決策提供了可靠支持,終於落實了兩個重點建設項目。
看到新型裝備陸續到位,部隊主用通信手段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他並沒有感到一絲輕鬆,有了裝備,怎麼用起來,如何發揮好效益,這些問題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新裝備到位後不久,就有部隊反映新配通信手段不好用,動中通、三軍通、末端通等問題依然嚴峻。無線通信手段是部隊指揮通信的主用手段,能不能通得好,關係到能否有效掌控部隊行動,駐軍首長對此高度關注,也感到這是個老大難問題。高科技裝備在這兒用怎麼就成了難題呢?他苦苦思索,徹夜難眠。他帶著野戰通信分隊,翻高山、登海島、下部隊,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新裝備「水土不服」的「癥結」。原來香港地區山勢崎嶇、海灣眾多、地形割裂、高樓林立、難以通視,按照傳統的點對點方式組織無線通信確實存在困難。
問題是找出來了,可怎麼才能解決呢?一天中午,剛進飯堂,他突然返回,急匆匆地召集幾名骨幹,「既然點對點通信難以有效組織,那麼能不能像使用『手機』一樣,把無線通信手段用『基站』匯聚起來,接入地面網絡實現聯通呢?」說幹就幹,他帶領人員與地方專家集智攻關,依托固定通信設施,分區部署基站,「落地」轉接信號,終於實現了三軍部隊無線信號的隨遇接入和網狀互聯,破解了無線通信手段使用存在的困局。
香港地區政治環境複雜,戰術行動常需要戰略指揮。如何實現對現場情況和任務分隊的可視化掌控,各級首長都高度關注。去年年初,上級投入大量經費,立項啟動了駐軍某新型無線視頻指揮系統建設。看到系統裝備陸續到位,他卻犯起了愁,新系統建設所需的頻率還沒著落。作為無線通信手段「無形的翅膀」,缺了頻率,新系統建好了也沒有用。但香港地區法制環境特殊,頻率資源由特區政府管理,駐軍使用頻率還缺乏專門的法律保障。頻率資源上級「批不來」,駐軍一時也「拿不到」,系統建設陷入停頓。
面對矛盾,需要的是攻堅克難的精神。李家福感到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只能從駐軍特殊地位上想辦法,從與特區政府現有的協作機制上求突破。一件件分析以往案例,一條條查找法規依據,一次次主動上門協調,最終取得了特區政府的支持。去年年底,特區政府電訊管理局正式來函,為駐軍分配了所需頻率,系統使用終於有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