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國際金融報報道,中國稀土行業醞釀許久的白皮書終於面世。6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外發佈《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強調對中國稀土資源實施更為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和保護性開採政策,並加快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促進稀土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不忘兼顧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等。
對此,接受《國際金融報》採訪的業內人士昨日表示,白皮書本身無太多新意,甚至可稱為「老調重彈」,但其意義在於,向全球展示中國在稀土政策上的態度,即對內將進一步加強監管和整合,對外明確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等,「實際上,就是以白皮書的形式回應業界對稀土出口、價格飛漲、環境治理等多方面的質疑」。
與此同時,中國官方再次對今年3月歐美國家針對中國稀土出口的訴訟進行了回應——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長、稀土辦公室副主任高雲虎在白皮書發佈會上稱,「中國願意與有關各方共同合作,促進稀土訴訟早日解決。同時,也會積極地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切實維護中國的正當權益。」
受白皮書公佈消息的影響,稀土永磁概念板塊開盤大漲。截至昨日收盤,包鋼稀土上漲0.89%,有研硅股上漲0.32%。
儲量佔全球23%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一直是稀土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並呈現「北輕南重」的特點——輕稀土礦主要分佈在內蒙古包頭等北方地區和四川涼山,離子型中重稀土礦主要分佈在江西贛州、福建龍巖等南方地區。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稀土行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應用和出口國」。按之前美國地質勘探調查局的說法,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為3600萬噸,約佔全球儲量的36%。由此,業界流傳著「中國36%的稀土儲量供應全球90%或95%以上市場」這個說法。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巡視員、稀土辦公室主任賈銀松昨日在發佈會上表示:「美國地調局沒有說明數據來源,我們認為不夠確切。」更正後,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是1859萬噸,「按此計算,約佔全球23%的儲量」。該數據同樣為白皮書中所用。
環境治理「更嚴格」
儘管中國稀土市場「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業快速發展」,但在以23%的儲量供應全球絕大多數稀土需求的同時,中國稀土行業卻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稀土資源保有儲量及保障年限不斷下降。同時,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這並非危言聳聽。」一位江西的稀土貿易商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前幾年,就我所見,開採過稀土或偷挖過稀土的一些地區幾乎寸草不生。」而此前見諸報端的一項統計稱,「贛州地區稀土整體治污花費的代價是380億元,但2011年,江西全省稀土行業全年利潤僅為65億元。」
優化產業結構
中國稀土行業的問題不止是環境污染,產業結構也有不合理之處。
對此,白皮書表示,中國將嚴格控制稀土冶煉分離總量,「除國家批准的兼併重組、優化佈局項目外,停止核准新建稀土冶煉分離項目,禁止現有稀土冶煉分離項目擴大生產規模」。
「這並不新鮮。去年5月,《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曾有過類似說法。」百川資訊分析師杜帥兵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扎扎實實地『做』,採取切實行動,而不是光靠『說』。」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書再次提到了稀土產業的整合及「稀土大集團企業」。從進程上看,這早已成為近幾年市場中的主基調——目前,北方的稀土企業大多為包鋼稀土所整合,南方稀土整合則出現了中國鋁業、五礦和中國有色等龍頭企業的身影。
中國未限定價格
在昨日的新聞發佈會上,稀土價格同樣成為焦點。據前方媒體提供的資料,有記者問:國外稀土價格遠高於中國國內稀土價格,像鐵礦石這樣的資源,在國內和國外是一樣的,是不是可以說中國對稀土實施的各項管理,提升了國外稀土的價格?
「首先是品質上的差距形成了價格上的差距。」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對此回應,「另外一個因素,可能跟海關的進出口規則有關,因為海關徵收關稅時,要在雙方合同的基礎上,考慮運輸和保險的一些費用,來確定徵稅額。」但蘇波強調,海關的做法「有國際規則可循」。
不過,今年3月中旬,美國聯手日本和歐盟,將中國的稀土出口問題上訴到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意圖通過國際途徑施壓中國的稀土政策。
「現狀是2011年中國稀土配額根本沒用完。這並不合理。」多位專家此前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強調。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稀土出口配額為2.4萬噸稀土氧化物,折合實物量大約3萬噸,去年實際出口1.86萬噸實物量,稀土配額40%沒有使用。官方說法是,「中國在加強出口管理的情況下,也能滿足世界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