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港媒:今天中國有可能被遏制嗎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6-2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自希拉里高調宣揚美國「重返亞洲」以來,奧巴馬政府針對亞太地區展開了一系列的攻勢,戰略重心東移正在緊鑼密鼓付諸實施。去年下半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亞洲之行中,宣佈增兵澳大利亞,高調展示遏制中國的姿態,引起國際輿論關於「中美新冷戰」的驚呼。

此前不久的香格里拉對話上,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宣佈美國將逐步改變大西洋與太平洋的「50%對50%」的海軍分配格局,到2020年前將 60%的海軍部署到亞太地區,拉攏越南、印度等,更強化了人們對美國力圖「遏制」中國的基本看法。然而,拋開美國有無「遏制」中國的意圖——這個問題很重要,但其實是國際政治中的題中之義——的問題先不談,筆者要問的是,今天的中國有可能被「遏制」嗎?

不可否認,美國雖然剛經過反恐戰爭和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社會分裂加劇,政治極化突出,相對實力下降,但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國,綜合實力仍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國,尤其是其「武裝到牙齒」的軍事實力,短期內沒有哪個大國能對之構成挑戰。粗略觀之,美國具有高於中國的強大實力,這種優勢甚至強於冷戰初期對蘇聯的優勢;也具有強大的同盟體系,這種同盟體系也強於冷戰時,而中國則沒有類似前蘇聯的華約那樣的同盟體系。以是觀之,如果美國決意對中國發動 「遏制」,似乎沒有理由不成。

但筆者認為,儘管如此,這並不能自然而然地表明美國憑此就能像發動對前蘇聯的「遏制」那樣發動對華「遏制」。事實上,從戰略態勢上講,今天的中國已不可能被「遏制」。要理解這一點,需要對冷戰中美國的「遏制」戰略進行深入考察。

何謂「遏制」?「遏制」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是冷戰中美國動員全方位的國家力量,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宣傳等在內的力量,並組織同盟國集團,對前蘇聯及其盟國的一種圍堵。「遏制」的總體思路是以壓促變,通過保持足夠的壓力,達到促成蘇聯政權內部發生變化的目的。總的來說,「遏制」戰略是美國在對蘇大規模戰爭代價太大而無法發動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一種戰略。在這個戰略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是建立起圍堵蘇聯的同盟集團。而美國之所以能建立起有效針對蘇聯的同盟國集團,除了美國自身遠大於蘇聯的超強實力外,還離不開兩個關鍵因素:其一,當時的世界形勢;其二,蘇聯自身的政策。

就當時的世界形勢來說,全球化遠沒有達到今天這樣密切的程度,尤其是在蘇東陣營與美歐陣營之間。正是基於此,美國能成功地將自身與西歐等國組織成一個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體系,並使之與蘇聯及其盟友人為切割開來,基本上斷開所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聯繫,而沒有在盟國間引起多少反對。蘇聯只好相應地做出回應,另組蘇東陣營,雙方各自孤立,各自在自己的陣營內運轉。而兩大陣營之間的所謂「中間地帶」,則逐漸成為雙方你爭我奪的戰場。

蘇聯的政策。正如「遏制」戰略的始作俑者喬治•凱南所分析的那樣,蘇聯,以及歷史上的俄國,長期為外來干涉所恐懼,對勢力範圍有一種本能的心理渴求。這種心理渴求在擴張性意識形態的襄助下更顯咄咄逼人。蘇聯對排他性勢力範圍的追求既使西歐的當權者擔心被吃掉,又與美國對世界資本主義統一大市場的追求背道而馳。此時西歐(及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的當權者對迫在眉睫的內部共產主義革命的恐懼,使得與美國結盟,並依托美國的龐大資源度過難關,成為其戰略選擇。這也為美國組織「遏制」同盟提供了良機。

當時世界尚不夠深入的全球化程度與蘇聯追求勢力範圍的結合,為美國發動對蘇「遏制」提供了必要條件:前者使得建立孤立蘇聯的陣營不致因雙方密切的利益聯繫而歸於徒勞,如同當年拿破侖組織「大陸封鎖」圍堵英帝國時所遭遇的那樣;後者使得投靠美國成為西歐(及部分前殖民國家)的必然選擇。

而今天,世易時移,這兩項因素已大大不同於此前。首先,今天深入發展的全球化事實上在各國間造成了一種相互依存——儘管是不對稱的,使得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對今天的中國而言,三十多年來融入世界的開放式發展使得中國與其之外的世界形成了一種利益共生的關係。這不僅體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更體現在中國正加快成為世界最大的進口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金融、人文等寬領域、多層次的互動關係。這種利益共生格局使得「遏制」中國形同於「遏制」其自身。

其次,中國一直堅持和平發展,並沒有追求排他性勢力範圍——相反,中國是自由市場的堅決擁護者;中國也沒有輸出擴張性意識形態。所以,中國並不威脅周邊國家的生死存亡。雖然中國的快速崛起也使得部分國家不適應,中國與周邊國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爭端,但無論在性質上,還是在程度上,這種摩擦與當年蘇聯對西歐的那種威脅都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今天中國周邊有些國家在安全上投向美國,但卻很難從經濟上與中國切割。從長遠來看,不能與中國在經濟上進行切割,則「遏制」何從談起?總的來說,上述兩項因素使得今天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有效組織起針對中國的「遏制」聯盟。而做不到這一點,單憑一個國家,想要圍堵中國,不是癡人說夢嗎?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說的中國不可能被「遏制」是一種戰略態勢。具備這種戰略態勢並不意味著不會遭遇「遏制」的威脅,更大的可能恰恰是相反;但別人做不做是一回事兒,做不做得成是另一回事兒。這就需要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來支撐這種戰略態勢。

如果在戰略戰術上僵化保守,畏葸不前,三日丟一城,五日失一池,被別人零敲碎打,積小勝為大勝,則我相對有利的戰略態勢最終會丟失,而不能轉化為戰略勝勢。所以,這種戰略態勢給予我們的是信心,它為我們思考新的戰略戰術提供了起點;而只有在戰略戰術上積極進取,才能將這種戰略態勢鞏固住並加以擴大,也才能將信心化為實際的成果。

(本文作者余功德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博士後)

      責任編輯:Sunshine
美報:懼中國崛起 美返亞太基地      [2012-06-25]
中國崛起 英國小學將必修漢語      [2012-06-24]
西方學者反思國際關係三大思潮 關注中國崛起      [2012-06-19]
美刊:中國青年將決定世界未來      [2012-06-10]
美專家:對美來講中國是伏地魔      [2012-06-08]
人民日報:理性看待中國崛起      [2012-06-01]
日媒:中國崛起 美應緊迫回應      [2012-05-28]
美報:從毛時代到「金錢崇拜」      [2012-05-25]
越南學者:美不能坐視中國崛起      [2012-05-24]
美報:中國海外公民成受襲目標      [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