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延遲退休」為何牽動社會神經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7-10]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報道,從6月以來,關於「延遲退休」的爭議就一直沒有平息過。支持者將其視作應對人口老齡化壓力的妙招,而反對者則提出此舉對就業市場形成壓力,且有違社會公平。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人們的爭議之強烈,也許是最初提議者未曾料到的。如何在兼顧社會公平的基礎上科學處理這一問題,需要各方好好考量。

 支持:紓解養老金壓力 應對勞動力不足

 6月27日,中國政府網發佈《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其中提到「十二五」期間中國將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

 官方提出這一政策的最主要出發點在於以延遲退休來適當緩解我國養老金壓力。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億人,而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3.32億人,超過總人口的23%。不僅如此,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也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這意味著老年人口退休後的余壽不斷增加,給養老金支付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養老金缺口之大,早已是業界共識。根據有關公開數據,截至2010年底,養老金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實際上卻只有2039億元,缺口達1.76萬億元。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我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

 退休年齡是對養老金製度收支平衡影響最大的指標。因此,相關部門對通過延遲退休來紓解養老金壓力的想法可以說是由來已久。

 對此,一些專家學者表示了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恆鵬認為,如果能夠延遲退休,就可以使我國養老保險金的運行和支出更加平穩,從而在經濟上緩解養老壓力。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測算,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另一負面影響是勞動力不足。鄭秉文介紹,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將從2010年的9.7億減少到2050年的8.7億。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軍表示,2030年以後,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出現嚴重不足。李軍表示,「延遲退休年齡,目的是緩解勞動力總量減少的速度,減弱對勞動力成本提高的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指出,從理論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看,我國退休年齡逐漸延長,是適應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受教育年限延長,以及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必然選擇。

 反對:加劇就業壓力 企編職工吃虧

 與官方表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意反彈一次比一次強烈。對於人社部最新透露的政策動向,公眾輿論幾乎一邊倒。人民網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參與投票的176萬網友中,有94.5%反對延遲退休。

 就業問題是延遲退休政策效應中一個「跨不過去的坑」。很多網友表示,「現在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老員工不退休,新員工名額必然會縮水」。對於這一點,即使是對「延遲退休」持認同態度的鄭秉文也無法否認。他表示,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仍供大於求,延長退休年齡勢必會佔據崗位,進一步加劇就業緊張形勢。

 反對的另一個癥結則在於目前我國雙軌制的養老金製度。在我國,機關或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金由財政撥款,不需自己繳納,退休工資還能達到普通企業員工的三倍之多,而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由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按照現行養老金領取辦法,養老金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個人賬戶部分,即以職工在職時月工資的8%計入賬戶,退休後按月發放,若多繳五年,少領取五年,平攤到每月的退休金確會增加,但這部分本就是個人繳納,屬於「羊毛出在羊身上」。另一部分是社會統籌部分,按照目前公式,繳費年限每增加一年,統籌部分養老金僅增加1個百分點,激勵機制並不明顯。更重要的是,在養老基金個人賬戶投資無門,只能按活期利率計息的現實下,養老金必然縮水。養老金的替代率從制度建立之初的60%下滑至2009年的47%,就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反對之聲最多的是來自普通企業職工和低收入人群。延遲退休年齡使他們在職支付養老保險的時間延長,退休後領取養老金的時間縮短,即使每月的金額有所增加,但總額卻很可能減少,使自身利益受到損害。而對體能要求較高的一線工人,到了男50歲、女40歲以上時,被企業以各種理由辭退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一旦被辭退,不但意味著不再有穩定的收入,還意味著仍然要繳納保險費。

 對於延遲退休,工作與體能關係不大,且在職時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的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反對的聲音要小得多。此外,「越老越值錢」的技術人員、大學教師、管理人員等群體也都可以通過延遲退休得到更加優厚的待遇。延遲退休使得原本就存在於社會保障中的「馬太效應」加劇,自然遭到普通民眾的極力反對。

 延遲退休需做好制度配套

 事實上,延遲退休,一些地區已經先行一步。

 2010年10月1日開始,上海展開城鎮企業職工「柔性延遲領取養老金」試點。這被看作實質是延遲退休的嘗試。

 據瞭解,上海的「柔性延遲領取養老金」政策並非強制執行,只需職工和用人單位協商,並達成一致即可,延長期最多五年,涵蓋人群為「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以及企業需要的其他人員」。然而,試點兩年至今,參與人數僅以數千計,相較於上海現有的300多萬退休職工,幾可忽略不計。據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分析,試點遇冷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和勞動者雙方均無積極性。此前上海市人社局還表示,希望將「柔性退休」試點擴展至事業單位,但並無下文。

 上海試點情況和民意的反饋顯示,不做好配套制度的改革,退休制度的變革恐怕難以實行。儘管人社部稱,延遲退休是老齡化高峰期才會採納的辦法,短期不會出台。但是,反觀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延遲退休年齡的時間,一般均是在進入深度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占14%)之前30年左右,即未雨綢繆,為制度遠期平衡做好安排。依此算來,我國即使現在開始著手,也不能算超前。制度改革的緊迫性再次突顯。

 首先是養老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金「雙軌制」、養老保險費率過高等問題,被認為是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中的主要矛盾,應先行解決。「先解決了養老『雙軌制』,再來談延遲退休問題。」一位騰訊網友留言說。還有網友表示,「政府應當先承擔應盡的責任,解決目前養老保險結構混亂的局面。」

 有專家提出,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大」,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保險的替代率非常低,需要改變這一不合理的養老保險結構,發揮養老體系的整體功能。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今年的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說,在整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之中,應該運用市場機制來提高整個基本養老保險的運行效率,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並通過政府的引導,包括試點個人延稅型保險養老產品等提高企業、個人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是工資制度。在左學金看來,延遲退休若想擴大覆蓋面,必須調整配套制度,除了給職工、企業以激勵之外,相應工資制度也應變革,改變國企以工齡定工資的現狀,而以員工實際貢獻決定工資,以免臨退休的勞動者工資高於其實際貢獻,企業失去僱傭積極性。

 最後是社保基金投資制度。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指出,保持社保基金可持續增長,提高養老保險參與率,這比節約養老金支出更重要。

 而要實現這一點,激活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並投入資本市場實現增值是重要一環。此項改革的前提在於做實個人賬戶,即有錢可投。但據瞭解,自2000年做實個人賬戶試點13年來,累計做實額度不過2000多億元,遠不足以填起萬億空賬。而自2011年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部委計劃的「社保基金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由於爭議過大,已暫被擱置。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可由權威部門測算並盡快公佈我國養老金的缺口到底有多大。目前,政府、學界等各方測算口徑不統一,或直接影響養老金的投資運營策略和目標。另外,需要盡快釐清目前各地單位和個人的養老金賬戶空轉數字到底有多大。養老金賬戶空轉導致本應投資增值的養老金被迫現期支付。

 同時,應盡快出台養老金投資運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養老金的投資資產類別、投資比例、限制等。據瞭解,當前多省市正積極探索養老金市場化投資運營,但由於相關的養老金投資運營管理辦法尚未出台,各地不敢貿然嘗試運作。

      責任編輯:新二
延遲退休方案或2015年前出爐      [2012-07-09]
人社部:延遲退休近期不會實施      [2012-06-21]
人保部調研延遲退休 此前表態系試探      [2012-06-10]
人社部:延遲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      [2012-06-07]
南海艦隊演練摧毀多批來襲導彈      [2012-07-10]
中方:決不允許日本對釣魚島採取任何單方行動      [2012-07-10]
搭載神九遨遊太空菌種活力增強      [2012-07-10]
湖北利川雷人廣告語:我靠重慶      [2012-07-10]
新疆烏市警方進行反恐實戰演練      [2012-07-10]
內地八成家庭 油鹽攝入量超標      [20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