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香港高考狀元九成報商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7-1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香港今年17名高考6A、5A「狀元」中,15人擠向最熱門的商科,更有一半人都選擇「投行敲門磚」環球商業管理專業,單一和功利的價值觀引發社會輿論批評。把大學當做職業培訓,是不是在這個嚴酷的全球競爭時代,年輕人最明智的選擇?

 據新浪網報道,今年是32年來香港高考(高級程度會考)的終結年,此前通過會考和高考兩次考試篩選學生進入高校的體制,將被一次考試即「中學文憑考試」所取代。今年高考共誕生了17名考得「6A」及「5A」成績的「狀元」。雖然香港沒有內地的「炒狀元」習慣,但他們的選校志願仍然很快成為本地FACEBOOK上熱帖。

 原因之一是17個狀元中竟有15人報了工商管理專業,更有一半報的都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環球商業管理(BBA Global Business)—— 一個被比喻為投行敲門磚的專業,另外兩人報讀法律與數學,人文學科則無一人報讀。他們的志願曝光後很快引來本地輿論紛紛批評,驚歎高考狀元們價值觀竟然如此單一和功利。

 其實,高考狀元們的志願可謂香港高校招生的一個縮影,考生集中擠向「熱門專業」的情況一貫相當嚴重。考評機構的統計顯示,香港大學聯招的25個志願方向中,有5大專業連續數年來幾乎僅錄取第一志願考生:精算、環球商業管理、醫學藥劑、法律以及牙醫。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藝術、哲學、文學、理學、電腦等專業則排在末尾,錄取的對象平均都是第四及以下志願的考生。

 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最後一刻「審時度勢」修改了自己的志願。剛從香港科技大學環球商業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Kate原本是一位理科生,從中四至中六都沒有接觸過商科(香港高中階段分為文、理、商科)。但她坦言,在香港該專業出路比較廣,於是成績優異的自己最後決定棄理從商,並通過「拔尖計劃」(提前一年優先錄取,免參加高考)進入該專業。

 Kate現在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慶幸,因為班裡每個學生都能保證獲得海外高校交流機會,而且暑假安排進各大銀行實習,對未來就業極有幫助。

 如果細看香港大學聯招的25個課程志願,可以發現最受歡迎的醫科、法律、商科以及建築測量等佔據了錄取最高志願學生的前10位,而文史哲、理科、社會科學、藝術、應用科學這幾個在多數地區都被視為的主要門類的學科,則近佔據5個志願,同屬最為冷門的專業。

 這種情況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領域並不普遍。例如美國大學基本不設法律和醫學的本科課程,常春籐名校也多數沒有商科本科課程。即便是香港高等教育模仿得最多的英國,名牌大學中也很多不設本科商科課程,或是近幾年才設有商科,相反文科、理科和社會科學,則佔據眾多科系;中國內地高校的學科設置情況,也與此更加接近。

 香港高等教育特殊之處,其實深深烙刻著英國殖民時期「精英教育」的印記。當年英國殖民者在港推行促使本地學生認同英國文化的教育模式,以期將華人精英培養成為「親英傳教士」,藉以鞏固英國的統治。在這一體制中,逐步誕生了一批畢業於政府官校和教會學校的,擁有海外留學經驗的本地精英階層。

 由於殖民地時代華人躋身上流社會的途徑非常狹窄,華人精英大多沿著服務性專業人士的途徑奮鬥,成為醫生、律師、教師、建築師、工程師、會計師、公司管理人員等。隨著時代發展,港英政府也漸漸開始從這些人之中吸納人才,進入協助香港總督進行行政決策的「行政局」(現在行政會議的前身)等機構,這些人不少後來都成為高級官員及政壇名流。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香港從富豪家族到平頭百姓幾乎都以將子女培養為「專業人士」作為教育目標。如實業家霍英東的家族,除了長房繼承其龐大的商業王國外,二、三房子女均被要求向法律、會計等專業人士方向發展。曾經是貧苦小販家庭孩子的黃仁龍,則由於成績優異獲獎學金赴劍橋修讀法律,隨後成為香港資深大律師並最終獲選為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長。

 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來,香港的商業社會發展迅速,金融、地產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嶄露頭角。匯豐銀行的首位華人執董鄭海泉,擔任了立法局議員、中央政策組成員等重要公職,後來加入行政會議。摩根大通亞太區主席梁錦松,搖身一變即成為掌管經濟命脈的特區政府財政司長。測量師出身的梁振英,則在擔任行政會議召集人多年後,獲選為香港第四屆特區行政長官。

 專業人士高薪厚職與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早已成為這個城市默認的價值觀,進入了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的潛意識。在它們面前,高等教育「開闊眼界」、「構建價值觀」、「培養批判思考」等等宏大理念似乎過於空洞蒼白。

 丈夫是貨車司機,自己零散打工的李太太家境並不富裕,而兩夫妻節衣縮食培養的一對子女,學業也並不出色,在高考中沒有取得足以進入兩夫妻「理想專業」的分數。他們目前計劃賣掉房產,將兩個孩子送到英國分別修讀法律和醫學。「畢竟孩子的未來比什麼都重要」,李太太自豪中帶著一絲悲壯。

 然而,過於偏重專業性和實用性的高等教育現狀,正在給這個高度發達的城市的未來持續發展埋下越來越多的隱患。

 單一的產業結構帶來畸形的就業環境,讓大學畢業生擠向少數產業,這又反過來令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進一步惡化。最突出的例子是,在全球多數地區都發展得欣欣向榮的信息科技產業,卻在本地學生心目中備受冷遇。在媒體進行的「前景良好行業榜」調查中,只有2.2%的學生將IT行業列入其中。而在今年的大學聯招中,僅有不足10%的學生將IT列入他們前三個志願。

 然而根據近期產業調查機構對全港IT公司的調查結果,超過80%的公司表示將在未來6個月增聘人手,50%打算提升IT員工薪酬,40%的公司坦言,他們正面對IT人才短缺問題。

 國際清算銀行在最新發表的年報中指出,一個地區金融業過於蓬勃,可能搶去其它行業所需的人才,導致整體生產力的下降,而對於依賴研究人員的行業電腦業來說影響尤其嚴重。報告引述統計結果稱,在一個金融過於發達的地方,這些行業的增長會比行業平均水平每年低2至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業步入動盪,金融機構大幅萎縮,一波接一波的裁員潮令香港金融業人員開始顯現過剩情況。今年上半年匯豐銀行在香港的突擊大裁員在本地引起軒然大波,其員工中不斷傳出的精神壓力過大、發起罷工、示威抗議、工會與管理層對立等事件,屢屢成為財經新聞頭條。

 「這兩年在香港找工作很難」,兩位本地商科去年的畢業生小楊和小劉對筆者表示,他們分別手握中大及港大的優異成績和文憑,在多月辛苦的找工作歷程後,一個離港最終工作,另外一人則僅進入一家小型銀行的研究部門。眾多分析認為,在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業即將告別盲目擴張,進入改革時期。2000年前後全球信息技術泡沫爆炸後,各地大批冗員湧現的情況,或可成為如今金融從業人員的前車之鑒。

 對於香港的高校本身,優秀學生們不願在基礎學科向上深造也為其研究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目前香港高校的研究項目普遍依賴外來研究生的支持,在香港主要高校中,研究生和博士生中內地學生比例普遍超過50%,某些基礎學科的研究生院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內地學生學者的比例更可以高達80%。

 然而,香港作為內地移民的主要目標地之一,最終極少內地高級人才真正長期留在研究領域。絕大多數內地赴港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也很快「入鄉隨俗」,畢業後隨即轉行進入更容易謀生的銀行、會計、保險等領域。

 「大學生畢業生,包括很多理工科畢業生都熱衷於金融業工作,既是對人才的浪費,也凸顯了其它行業發展機會缺乏的無奈」,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張仁良認為,政府須更注重培育新興產業和新興創新企業,並在此基礎上規劃和推動科技發展,「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事實上,新一屆特區政府也已被迫正視這一問題,並正在籌備成立「信息科技局」,推出政策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等。

 此外,對於這些精明的90後高材生,產業轉型是過於遙遠和模糊的概念,更沒有人會去仔細研究高盛大摩的年度業績,再重新衡量自己的高考志願。青年人心中根深蒂固、將大學當做職業培訓學校和高薪「敲門磚」的觀念,根植於家庭的耳濡目染和自幼受到的各方教誨。要解開香港教育的特殊癥結,讓「個人志趣才是職業成功起點」這個簡單的道理深入人心,還需要香港社會從教育模式本身的轉型做起。

      責任編輯:新二
台高考作文「終身奉行的字」:貪、帥上榜      [2012-07-11]
招生亂象:高考志願遭篡改的背後      [2012-07-11]
教育部異地高考方案獲國務院同意      [2012-07-07]
四川十餘學生稱高考志願遭篡改      [2012-07-04]
19歲女生疑高考考不好跳河自殺      [2012-07-02]
內地高考後考生家長離婚量猛增      [2012-06-15]
網傳川協警打高考生引萬人堵路      [2012-06-12]
曝川一考場慢半小時 老師:宿命      [2012-06-11]
皖男孩高考後知母親12天前去世      [2012-06-10]
香港學者眼中的內地高考作文題      [201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