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新華國際刊載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7月11日報道,題:戳破關於中國的兩個常見誤解。
關於中國經濟,存在數個長期流傳的誤解,例如該國積極的過度投資和節儉的消費者。人們指這兩種情況以及其他一些情況導致中國經濟失衡。
在中國國內外,越來越多人達成了一個共識:該國消費者必須增加支出,而龐大的政府部門必須相應縮減其浪費和低效的支出。
然而,來自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學家馬國南、羅伯特·麥考利和利利·拉姆在最近一篇研究報告中針對這些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提出了新見解。
這些經濟學家承認,即便與長期以來儲蓄率和投資率一直很高的亞洲鄰國相比,中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也是異常之高。2010年,中國的儲蓄與GDP之比為驚人的53%。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如此高的比例定然抑制了消費支出。有一個事實常常被當成證據:在1990年到2010年間,私人消費在中國的GDP中的比例從大約一半降為三分之一。
但數據也顯示,在過去20年中,私人消費一直在以每年8%到9%的強勁步伐增長。電視機和冰箱等耐用消費品的數量增加了10倍。私人消費在GDP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絕對值沒有下降。
這些經濟學家的研究還顯示,雖然中國經濟的三大關鍵部門———家庭、公司和政府———的儲蓄率都很高,但以國際標準衡量,它們的儲蓄率都不是高得異乎尋常。
他們的研究報告稱:「與通常觀點相反,在中國的國民儲蓄總值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的增幅中,家庭這一部門僅佔不到六分之一。」公司和政府事實上對中國儲蓄水平上升的貢獻要大得多。
這些研究成果對中國家庭應該增加支出、減少儲蓄這一政策建議產生了有意思的影響。
如果家庭這一部門僅僅是龐大得多的儲蓄池的一部分,那麼根據常識,如果目標是加速增長的話,政策措施就應該鼓勵其他兩個部門也增加支出。
這一問題引出了第二個誤解:中國投資過多,尤其是政府提供資金的基礎設施建設。
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學家指出,與儲蓄一樣,對中國在1992年到2008年間的投資情況的分析顯示,中國公司———而非政府———是最大的投資者,而且投資金額比政府多得多。儘管其中很多公司可能是在政府手中。
在所有投資中,中國的公司、家庭和政府分別佔到70%、20%和10%。這些比例與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值60%、25%和15%相差不大。
他們還對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存在浪費這一論斷提出了挑戰。他們的研究顯示,大多數研究發現,過去20年裡中國的資本利潤率很高,通常是兩位數的。
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學家斷言,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政府和公司將繼續大量投資於基礎設施和製造業產能,以增加物質資本存量以及投資於新技術。他們預測,中國的投資率不可能快速下降,投資與消費之間只能逐步恢復平衡。
匯豐銀行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也聲稱,中國的投資還不夠,該國的很多基礎設施落後美國數十年。
如果兩份報告的結論是正確的,那麼,作為主要的原材料提供國之一,澳大利亞在未來很多年中將大大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