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等日前撰文指出,中美走順共建合作夥伴關係、探索新型大國關係之路,需要破解「核心利益瓶頸」等五大難題。
2012年7月出版的《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2》一書在首頁刊發了崔天凱和龐含兆撰寫的《新時期中國外交全局中的中美關係——兼論中美共建新型大國關係》一文。
文章指出,中美走順共建合作夥伴關係、探索新型大國關係之路,需要破解五大難題:
一是戰略互信缺失。
文章認為,中美不能說沒有互信,但互信不足也是客觀事實。中美是兩個大國,都不會放棄各自深植於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信仰、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堅定維護自己的利益,對彼此戰略意圖的判斷如果「失之毫釐」,後果很可能將「差之千里」。
文章稱,中國外交本質上是內斂型而非擴張型,是和平型而非暴力型。中方無意挑戰美國的地位,更無意與美國爭奪霸權。想當然認為中國想要挑戰美國國際地位的觀點不符合事實。
在「重返」亞太過程中,美大力強化同盟體系、推進亞太反導體系、推行「海空一體戰」、插手中國與周邊有關國家分歧等,背後的真實意圖是什麼,想借此向中國和地區發出什麼樣的信號?不僅中方有疑問,地區國家也感到不安。如何讓中方、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相信美國對華政策表述與真實意圖之間並不存在「鴻溝」,是美國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二是核心利益瓶頸。
文章稱,中國從不做有損美國核心和重大利益的事,但美國在中國核心和重大利益問題上的所作作為難令中方滿意。
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台灣問題,涉及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美方公開聲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台獨,但「八·一七公報」發表30年後的今天,美仍然在對台售武。那種認為將兩岸分隔現狀無限期延續下去對美有利的看法顯然誤判了兩岸形勢,擺錯了台灣問題在美對華關係中的位置。在中美利益互融度日益深化之際,打台灣牌是負收益而非正資產,滿足的是極少數人的利益,受損的是更大範圍的中美關係,使美陷入更大戰略被動。
文章認為,美方承認,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彼此的內部事務,以夥伴關係精神處理有關問題,是中美關係發展的基礎。但美方在涉藏、涉疆、民主、人權等問題上時常公開指責中方,甚至發生公開插手中國內政的事情。顯然,美國還有一些人念念不忘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
三是真正踐行平等相待。
文章認為,平等不等於中國要與美國平起平坐、搞「共治」或者「分治」,而是要從心態上、行為上真正將對方視為平等的對話合作夥伴,多些換位思考,對等照顧到對方關切,處理雙邊關係的方式符合《聯合國憲章》等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規範,而不是自視高人一等,並且任意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修改規則。
文章指出,中方一貫主張要以建設性的、照顧雙方舒適度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會輕率採取和發表處理兩國關係的行動和言論,但在捍衛中國的獨立、主權和國家尊嚴方面決不含糊。
四是貿易結構重組。
文章指出,中美存在經貿摩擦,事實上是中美利益互融加深的體現,是可以在中美關係不斷成熟過程中找到解決方法的。關鍵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避免經貿問題政治化,更不能根據自己的內政議程強推所謂解決問題的時間表。
中美都面臨調結構、保增長、促就業的重任,通過尋找新的支點和平台,加快建設全面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對維護兩國和世界經濟穩定復甦和增長至關重要。
五是在亞太地區真正實現良性互動。
文章指出,近期,在中國周邊地區發生了一些問題,中方並不是始作俑者,更不是施害者,而是受害者,被別人強加到頭上。
文章稱,中國從未將謀取地區主導地位視為自己的戰略目標,也從未大張旗鼓地在亞太地區以意識形態劃線。事實上,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而非美妙言辭來體現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開放包容、同舟共濟的亞洲精神,睦鄰友好政策給地區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相反,很多國家對美方在本地區力推冷戰色彩濃厚的軍事同盟建設、擴充軍力等作法深表關切,認為這與和平、發展、合作的地區主流民意不相符。很多熟悉中美關係的人士也很擔憂,認為美太過強調軍事範疇,而對其它緊迫領域投入不足;亞太地區沒有國家願意被迫在美中兩國間作出選擇。一些地區國家政要公開告誡美不要以冷戰思維處理對華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