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瀟湘晨報報道,中華民族已完成62%復興任務?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即完成了62%復興任務。用量化指標衡量復興進度引起了廣泛爭議。
楊宜勇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以平均工資為喻進行回應:我們是一種學術研究,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比如現在各地都公佈人均工資,但網民並不買賬,為什麼呢?你得說平均工資以下的勞動者占75%、以上的只佔25%,你不能說平均工資靠投票,75%的人說不是,你就說不是。
[背景資料]
楊宜勇發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監測》論文中,將復興指數作為一級指標,選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國際影響等六大指標為二級指標,再將二級指標分解,最終選擇了29項三級指標,構成了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其中「經濟發展」指標權重最高,為0.25,包括:GDP與人口份額的匹配度、人均GNI、全球500強中國企業營業額等。
「復興」能否量化?29個指標是個人學術選擇,我們也就拋磚引玉
瀟湘晨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可測的嗎?
楊宜勇:因為它是一個目標。從國際標準來說,一個目標就要符合「三可」原則,也即可報告、可監測、可核查。否則,這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是隨意解讀的。你是一個賽跑者,有多少人跑在你前頭、有多少人跑在你後頭、還是中間?你起碼跑在第一團隊,你才能說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瀟湘晨報:論文中選擇了29個三級指標,你認為這是否科學?
楊宜勇:如果有人搞39個指標、49個指標,那也是他個人的學術選擇。我們的理念是,以盡可能少的指標,說明盡可能多的問題。這是一個個人的學術研究問題。
比如城市化指標。可能我們現在的城市化,還是名義的城市化,還有1到2億農民工都是漂在城市裡的,所以有人建議用戶籍人口算,就更準確。這都是很好的建議。我們也就是拋磚引玉。
「復興」基本實現?62%意味及格是外界強加,100℃才能說水開
瀟湘晨報:62%的數據,是否就意味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基本實現了?或者說,及格了?
楊宜勇:這是外界強加的。我贊成這個問題應該按照開水的理論來理解:也就是說100℃才能說水開了,才能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了,哪怕99℃的水都算沒開。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是要跟別人比,不能像以前的鴕鳥政策,自己發展好就行了,你要看看別人,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研究」有無價值?不能75%的人說不是,那你就說不是
瀟湘晨報:論文出來後,輿論普遍持一種質疑的態度,您怎麼看?
楊宜勇:我們是一種學術研究,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有些讀者並不理解,造成了論文數據與現實反應的落差,這點可以理解。比如現在各地都公佈了人均工資,但網民並不買賬,為什麼呢?你得說平均工資以下的勞動者占75%的、以上的只佔25%,你不能說平均工資靠投票,75%的人說不是,那你就說不是。
瀟湘晨報:經歷了這場風波後,您以後還會出相關論文嗎?
楊宜勇:5年以後也許還會出。我也不想每年都出,因為這個數據收集起來還比較複雜,像2012年我們才收集到2010年的數據。不過我們的模型已經搭建完畢,只需要往裡面填數字、計算就可以了。對於今天的事情,我覺得要有一顆平常心,要對這個事情有一個冷靜的思考,不能一棍子打死。
[各方觀點]
「民族復興已完成62%」的虛妄
精確到萬分之一位,乍一看,這個研究挺科學,但仔細一想,又不是那麼回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復興嗎?如果沒有價值復興,這個復興反而是件令人恐懼的事,可價值層面的東西,如何量化?
必須警惕62%的虛妄,因為它是用科學的名義弘揚迷信,用理性的假面倡導反智,科學研究本應有良知,如果成了高級的欺騙技術,則一個社會的常識基礎就會被鬆動,而沒有常識的社會,注定沒有未來。
(北京晨報評論員蔡輝)
「民族偉大復興」不靠數字遊戲
一直以來,在下都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成了一個極為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沒想到,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實現過半」。專家自己也特別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和內容並非完全靜止和絕對不變。由此看來,他對自己炮製的「指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是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為何不踏踏實實做點有用的研究,非要搞這麼個華而不實的東西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腳踏實地去努力,而非誇誇其談、玩數字遊戲。(媒體評論員喬志峰)
[網友吐槽]
@戴建業微博:無怪乎國人都喜歡數學,因為數字比較聽話,叫它幹啥就幹啥。
@灰灰-呢:最近專家是越來越神了,到底怎麼統計的?夜深了,我決定去吃半個西瓜,把體力恢復到62%吧。
@朱立君LeejohnChu:終於找到62%啦,找的我好苦呀!這兩天大家全用62%這個數據,今天終於找到出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