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舉國體制與奧運輝煌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8-09]
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8月9日報道,從1984年許海峰石破天驚的一槍,到保持獎牌榜第一集團的位次,中國逐步走向「體育大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體育的社會功能不斷延伸,人們對舉國體制的關注也有了更多的視角。「新時期,我們還要不要金牌?」「金牌總數再多,也不代表國民體育素質好」「得金牌的只是少數,更多的運動員退役後出路狹窄」等疑問隨之而來。

 但我們必須瞭解,舉國體制與全民健身並非對立的兩面;我們更要看到,優秀的體育競技人才必須經過特殊的專業訓練。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舉國體制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作用更大而弊端越來越少。

 淡化金牌說不可取

 ■奧運佳績為整個民族帶來「正能量」

 ■爭金還要看項目和機遇,不能不計成本

 現代奧運會發展了100多年,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盛事,沒有哪個領域的活動可以與之匹敵。當年許海峰石破天驚的一槍,中國女排的揚眉吐氣,已經成為國人的共同記憶,昇華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

 時至今日,中國奪得的歷屆奧運會金牌數已突破200枚。倫敦的賽場上,中國保持在獎牌榜第一集團已沒有什麼懸念。從關注金牌數量到關注金牌過程,同時,對那些沒有拿到金牌或者獎牌的運動員,國人也送上掌聲和敬意。國人對奧林匹克的理解在不斷加深拓展,中國奧運選手為整個民族帶來的「正能量」,永遠值得珍惜。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是長期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爭取在有重大影響的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始終具有鼓舞人心、增強凝聚力的作用,有其他方式難以取代的教育和激勵功能。即使發達國家,也不會放棄對奧運金牌的追求。淡化金牌的提法不科學,也不符合奧林匹克運動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

 任何水平的運動員來參加奧運會,目的都是要超越自己,不會不在乎比得是好還是差,公眾也會用這個標準看待運動員的表現。1988年,因為奧運會上成績不佳,有人主張淡化金牌意識,現在金牌拿得多了,要不要繼續爭金奪銀,又有淡化金牌的說法。目睹許多運動員無論比賽成敗,賽後熱淚不止,他們為自己的付出而感慨動情。如果不是心中有個追求,何能如此!當然,爭得金牌還要看具體項目和機遇,不能脫離實際,不計成本或不顧可能性,樣樣都要爭第一。

 佳績需要體制支撐

 ■僅靠民間支持很難充分利用資源

 ■當積極嘗試不同的體育體制並存

 全球頂尖的運動精英齊集奧運,當今賽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怎樣培養高水平運動員,不僅取決於個人的天分和努力,同樣取決於運動員背後的體制支撐。人們常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十年功」裡,就包含著高水平運動員培養體制如何建構。

 從探索到強化,舉國體制隨著中國參加奧運會的腳步也在不斷向前。舉國體制意味著對有限資源的有效配置與投入,意味著清晰堅定的目標和持之以恆的努力。走上賽場的運動員都明白,要爭取勝利,專注是必須的品質。圍繞奧運會這個競技體育的最高舞台,舉國體制構成了專注的培養體系,收穫正是對付出的回報。

 創造佳績的項目不同,培養競爭者的方式不同,只要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都可以成為一種選擇。在中國體育過去幾十年歷程中,舉國體制是實現突破的重要保證,立下了汗馬功勞。否認這一歷史事實,是對體育界前輩的不尊重。沒有這個基礎,也難以找到中國體育改革的出發點。

 在倫敦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佳績的運動員無不帶有舉國體制培養的印記。在現實條件下,完全靠社會和個人,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無法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優勢。今後一段時間裡,應當積極嘗試不同的體育體制並存並舉,但舉國體制依然是支柱。

 事實上,在以奧運會為平台的世界體壇交流中,中國在向一些體育發達國家學習,自身也是被學習的對象。日本自2001年後通過了「獎牌倍增戰略」計劃,核心內容就是構建從少年選手到頂尖運動員的培養路徑,並確立了各單項協會在體育醫學和科學、信息分析等方面相互支援的體制。其中,「領先一步」的日本體操協會近年來已開始有所收穫,培養出了內村航平等世界級好手。

 本屆奧運會上眼下戰績不佳的澳大利亞代表團則表示,政府投入不足是主要問題,僅靠民間支持,很難保證運動員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訓練。

 舉國體制尚需完善

 ■與全民健身共同支撐國家體育發展戰略

 ■以人為本,著眼於運動員的長遠發展

 舉國體制的效率已經被證明。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的社會功能不斷延伸、拓展,對舉國體制的關注,也就有了更多發展的視角。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體育界和社會各界對這個話題多有探討。對舉國體制的人力財力投入,是否應該更多地轉向全民健身,就是一種觀點。

 爭得大賽佳績的確不是體育事業的全部,不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的國家雖然會具有較好的基礎,卻不會自然成為競技場上的強者,即便國民體質有了普遍提高,體育意識和行為成為大眾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優秀的體育競技人才仍然必須經過特殊的專業訓練,才能具備競爭實力。在經濟社會發展已達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怎樣看待舉國體制,不是非要和全民健身對立比較,兩者在國家體育發展戰略中理應有著相輔相成的結構支撐。至於目前運轉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應當從發展的角度看待,而非斷然否決。

 本屆奧運會上,中國選手的表現依然振奮人心,不論是否能站上最高領獎台,他們都展現出了中國體育乃至當代中國的形象與氣魄。這也依然是由舉國體制為主要推動力的成果。如果要討論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作用是否已經可以用其他方式取代,這是由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狀況來決定的,水到渠成,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後。中國要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舉國體制依然是基礎結構,不斷加以完善和充分發揮作用的空間遠未窮盡。

 而完善舉國體制,核心思路應當是「以人為本」,著眼於運動員的長遠利益和全面發展。能夠來到奧運賽場,站上領獎台的運動員畢竟是極少數。在運動員培養過程中,注入更多人文關懷,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幫助他們既能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比賽,又能為更長遠的未來打好一定基礎。倫敦捷報頻傳之時,舉國體制怎樣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新的生命力,既要有堅持的信心,也要有改革的決心。

      責任編輯:杨阳
外媒:西方正失去體育霸主角色      [2012-08-08]
超級體育迷暴斃奧運賽場洗手間      [2012-08-08]
人民日報:故意抹黑阻擋不了中國體育的進步      [2012-08-06]
體育總局:劉翔傷在很關鍵部位      [2012-08-05]
俄官員:中國採用蘇聯體育技術      [2012-08-02]
中國體育代表團就消極比賽答問      [2012-08-02]
香港將籌建場館以推動體育事業發展      [2012-07-29]
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金牌拿少了肯定被罵死      [2012-07-28]
體育總局去年三公支出2億余元      [2012-07-19]
體育總局否認奧運奪金獎50萬      [201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