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南方日報8月22日報道,十八大召開前夕,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換屆工作全部結束,共產生118位1960年(含)後出生的省級常委,占所有省級常委人數的29.28%,其中新疆、西藏各產生7位「60後」常委,內蒙古、貴州、安徽、黑龍江分別有6名,山西、吉林和寧夏也都達到了5名。同時,50歲及以下(1962年後出生)的省級常委也達到72位。面對高級幹部年輕化的趨勢,人們不禁要問:「60後」省部級幹部人數日益飆升會在中國引發何種效應?
「60後」省部級領導幹部越來越多,對於中國整個社會發展會產生新的影響,他們的影響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60後」省部級幹部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過去有了普遍提高。這些新當選的省部級領導幹部基本上都受過大學教育,多數都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知識結構比較過去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視野也更加開闊。這種知識化、專業化的特點正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確立的「四化」型幹部的重要標準,這個特點符合改革開放的需要,符合國際化的需要,更符合今天中國繼續發展的需要。在國際化的浪潮中,我們的領導幹部需要有寬廣的胸襟、豐富的知識、長遠的眼界,要善於把握世界大勢、善於引導國內最新潮流、善於與國內外各界人士溝通交流,而「60後」省部級幹部在這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第二,在堅持改革開放問題上,「60後」領導幹部意志將會更加堅定,思路可能會更加開闊,方法會更加多樣。這些「60後」領導幹部大多是在19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上大學、1980年代參加工作的,親身經歷和參與了改革開放的歷程。他們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的差異,領略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實惠,深刻洞悉了改革開放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所以,無論中國出現什麼困難和挫折,這些人從總體上不會把走回頭路作為自己執政的思路,只會從如何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角度來思考前進的道路。
第三,會更加注重民生,更加親民務實。這些「60後」領導幹部基本都是從基層做起,或者有相當長的基層工作經驗(一般都有25年左右的工作經驗),知道中國百姓所關心的主要問題,同時兼有對於國際社會發展潮流的瞭解和把握。他們在整個社會輿論監督越來越透明化、公開化的氛圍中,也會注重塑造在民眾中的公共形象,親民則是其基本的內涵,務實則是其重要的風格。因此,注重民生,塑造親民形象將是「60後」領導幹部確立其合法性的重要途徑,這不僅關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也關乎這些幹部的前途命運。
不管怎麼說,「60後」省部級幹部的大規模登場,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有利的。這不僅是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中得出來的經驗,也是我們黨歷史發展所證明的。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年輕人、使用年輕人。黨的一大代表平均年齡不到28歲,紅軍時很多20歲左右的人就當了師長、軍長、團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當時擔任黨政軍重要崗位的領導人基本在50歲左右,至於省部級、軍級領導幹部多數在40歲左右。建國後的近30年時間裡,我們沒有建立健全的退休制度,使得幹部老齡化日益嚴重。改革開放後,中央在幹部年輕化上態度堅決果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黨的十二大在這方面邁出了一大步,該次代表大會後的省部級領導班子的平均年齡由調整前的62.2歲下降到55.5歲。
十三大在幹部年輕化方面更前進一步,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平均年齡由十二大的59.1歲降到55.2歲。此後,黨政幹部的年輕化一直保持平穩的發展勢頭,年紀越來越輕,學歷越來越高,民主的程序越來越嚴格。正是有了不斷進步的幹部任用政策,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日益繁榮昌盛。按照這樣的歷史邏輯,我們對於「60後」省部級幹部的大量登場,應當抱有積極的態度。(原載2012年8月20日《學習時報》,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