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援引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刊出社論說,亞洲區域不乏對話的機制,領導人應該通過對話加強互信及解決衝突,並重返經濟一體化的道路。
文章摘編如下:
亞洲開發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亞洲在2008年及2009年引領全球走出金融危機,並在美國及歐洲經濟持續放緩的新常態下,亞洲的經濟增長還是相對強勁,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區域內經濟體的貿易大幅度增加,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迅速。世界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及中國的崛起,可說是舉世矚目。
美國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調整戰略,高調宣佈重返亞洲,並將本身定位為太平洋國家,還與本區域國家商議「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俄羅斯也將在下個月在其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海參崴主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
然而,本區域多個國家懸而未決的領土糾紛及歷史傷痕,最近為本區域犬牙交錯的地緣政治,添加不少變數。韓國總統李明博在二戰終戰紀念日前夕高調登上獨島(日本稱竹島)宣示主權,並批評日本對韓國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及重提「慰安婦」賠償問題,引起日本的不滿。日本以牙還牙,宣佈將縮小與韓國的貨幣互換的規模,並展延多個雙邊會議。
與此同時,14名香港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10名日本右翼分子在兩天后到釣魚島作出相應的行動。在此之前,南海也波濤洶湧。一旦局勢失控,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勢必受到影響。
在很大程度上,亞洲國家的歷史傷痕重現,反映了大國在本區域的戰略較勁。美國是全球強國,在本區域有重要的戰略及經濟利益。日本、韓國及菲律賓是美國的軍事盟友。美國實際上從未離開亞洲,只不過是在布什政府的時候,由於反恐而忽略了亞洲。奧巴馬在當選總統後,在2009年11月於日本發表「重返亞洲」的主題演講,重申美國在本區域扮演主導者的角色。
對於崛起的中國,美國在本區域留守,制約了中國在政治、經濟及軍事的投射能力。對於中國的周邊國家而言,基於地理及歷史的考慮,再加上國力的懸殊,因此它們在中美兩邊下注,以從本區域的勢力均衡中求取安全。
倒不如通過協商及談判,為衝突降溫。本區域不乏對話的機制,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盟加三、東亞峰會等,領導人應該通過對話加強互信及解決衝突,並重返經濟一體化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