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8月31日報道,主持人邊說抱歉,邊強勢地打斷發言者,以給更多人機會;仍有代表抱怨,手都舉僵了,還沒被點到發言……這是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7月28日、29日,冰城夏都哈爾濱,觀點碰撞,言辭交鋒,400多位來自兩岸各界的代表,形成了17項共同建議,也交換了不同意見。
1.「九二共識」將滿20年,論壇首次納入政治議題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閉幕同時,發表共同建議已成慣例。與往屆不同的是,本屆論壇的共同建議中,前四條都是政治建議。
由中共中央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006年舉辦的前兩屆,探討的都是經濟議題。2007年定名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將文化、教育納入討論範疇。今年第八屆論壇以「深化和平發展造福兩岸民眾」為主題,不僅討論了「深化經貿合作」、「擴大文教交流」等經濟、文教議題,還首次增加了「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的政治議題。
對此改變,不少台灣記者提出,是否標誌大陸方面有意促動兩岸和平談判?雖是猜測,與前幾年相比,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改變卻是不爭事實。很多與會學者都表示,兩岸和平發展已從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期,加強政治互信已是大勢所趨、水到渠成。不僅如此,今年是「九二共識」達成20週年,此時絕口不提政治倒不合情理了。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嚴安林教授發言時指出,在今年1月14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九二共識」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不僅在台灣社會與海峽兩岸得到了極大的普及,而且其內涵得到了豐富與提高。他說,實踐已經證明,只有兩岸雙方堅持共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會平順;否則就會遇到波折。
國政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鄭安國回顧了「九二共識」的誕生過程。他同樣認為,「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中至關重要,它不僅是兩岸間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多元化的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它不應只是兩岸事務性協商的基礎,應該也是未來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發言時,追溯了「兩岸同屬一中」的淵源。他說,事實上,大陸今天所特別強調的「一個中國的原則」不是單方面提出的主張,而是海峽兩岸在共同反對「台獨」的鬥爭中,不約而同提出的政治立場與主張——1992年8月1日,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主持召開的「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做出結論稱「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中共中央台辦主任王毅在閉幕式上總結,「與往屆側重討論若干單項議題有所不同,本屆論壇首次就兩岸關係發展進行總體和全面性的研討。」因此,論壇達成的四項有關政治議題的共同建議,可以說是向「九二共識」的致敬,更是在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之時,對20年來跌宕起伏的回顧與總結,為未來將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提供經驗和借鑒。
2.經濟、文化如車之兩輪,不能一快一慢
大陸電影導演、製片人、演員張國立參加論壇前,他執導的一部描寫台灣老兵返鄉故事的電視劇《原鄉》剛剛殺青。張國立說,今年是台灣開放老兵探親25週年,兩岸分隔給老兵留下的傷害最深。這次他堅定不移地要到台灣拍戲,就是帶著懷念和崇敬的心情,覺得要有一部作品向老兵致敬。
他介紹,《原鄉》在台灣、香港、福建等9個地方實景拍攝。到台灣,他們是從福建平潭乘船到台中,僅用不到兩個小時;在台灣拍攝了33天;但是入台手續卻辦了44天。「其間,上海國際電影節希望我去參加。我不能去,我從大陸再回台灣要重新辦手續,來不及。我們整個劇組精簡再精簡,也有四十七八人。沒事都得待在那兒。可是在福建拍戲時,我們請的台灣演員卻可以和我說:『導演,我這三天沒戲,我回台灣看看。』他們很自由。」
當然,這已經是進步了。從最早的電視劇赴台召開發佈會不讓入境,到入境後不准講話;不小心說了話,再次赴台便被拒簽。有些事情說起來像笑話。張國立說,有位台商找他拍廣告,在台灣卻批不下來。因為台灣要照顧本土演員利益,不允許大陸人單獨拍廣告。最後,他演皇帝,周圍站著三個台灣演員扮演的兩妃子、一太監。張國立說,後來他把廣告收入全部捐給台灣慈善組織,就是想表示,這不是錢的事情。他說,加強交流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這些也都是些低檔問題。期待兩岸影視交流可以用更高的智慧,回到市場的考量,使之走向良性循環。
國政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趙怡身兼台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他也表示,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台灣電影進入大陸市場不受年度配額限制,但由於審批作業無時限,很難拿捏上映時程。大陸電影在台灣院線有每年10部的配額,電視劇有20部的額度。這是一個過時的行政規定。雙方都應加速推動對等開放、大幅鬆綁,台灣要解除過多管制,大陸要落實政策實質開放,令兩岸影視產業真正受惠。
「現在兩岸民眾看到成龍、林志玲、張國立,就會心跳加快,正是兩岸影視界交流的結果。」趙怡說,文化交流會自然融合彼此感情,也唯有文化交流,包括音樂、美術、文學、戲劇、影視、體育、教育等經驗與成果交換等,可以無時無刻進行而無所窒礙。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基礎。」中台辦副主任葉克冬發言時說,如果和平發展是一列火車,政治基礎是車頭,經濟基礎與文化基礎是兩個車輪。車頭決定方向、速度,車輪則決定是否行穩致遠。當前,經濟基礎有了ECFA,文化教育則顯得滯後。一個滯後於另一個,說輕了,行走受影響;說重了,可能會翻車。葉克冬說,兩岸文化教育合作比其它任何地方都更方便,同文同種,地域近,業者呼聲也高。大家要同心協力,一起推動,要抱持誠心、善心、包容心,也要有兼容並蓄的自信心,既不自卑,也不要有優越感,「這不是困難事」。
3.穩定持久的和平,需要制度化、機制化
中台辦特邀嘉賓趙少華發言時表示,面對兩岸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和日益深入,雙方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建議盡早把兩岸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的有關事宜納入兩會協商議程。國政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召集人李建興也持類似觀點。他說,兩岸應設立文化辦事據點,辦理、推動並維繫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事務,以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機制。
多年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工作的中共中央台辦特邀專家肖夏勇更進一步表示,「我們非常希望兩岸可以進一步加強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的協商,讓兩岸文化交流更有制度化的保障。」他說,有人認為部分涉及市場准入的內容,可以納入到ECFA後續協商中,但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本身超越經濟的層面,需要一個更為宏觀、完整的框架為未來兩岸文化領域健康發展提供動力,簽署協議有其必要性。
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表示,文化藝術交流需要平台,簽署協議是大勢所趨。在此前的「空窗期」,也不能錯失良機。他認為,兩岸是時候聯手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了。他說,荷里活電影銷往世界不在於其產值多少,而在於把美國的主流價值觀輸送全世界。兩岸可以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和推廣,展現中華文化價值,從而實現文化復興、民族復興,增加民族的自覺、自信乃至認同。
不僅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兩岸和平發展也迫切期待制度化、機制化。國政研究基金會內政組顧問周繼祥建議,4年來,兩岸協商互動逐步走入「深水區」,在新形勢下,勢必不能迴避政治互信的問題。雙方有必要強調共通之點、擴大利益共用、善用共同機會、淡化政治分歧,採取堆積木的方法,培養兩岸政治互信。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認為,分享經濟利益並不必然導致深化兩岸互信。兩岸和解必須運用新思維,在其他政治、社會和文化等不同領域,建立更多的共同價值,制定更具體的規範,並建立可行的機制。
嚴安林也表示,政治互信的新起點有賴於加強兩岸政治關係的制度化建設。他提出,有步驟地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常態化,推動兩會互設綜合性的辦事處;通過召開「兩岸和平論壇」進行有關「兩岸和平協議」的對話和討論,實踐軍事互信機制;通過兩岸在涉台事務中停止內耗,推動兩岸民間組織共同參與國際活動等機制。
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指出,在爭取長期和平並建構制度化保障問題上,兩岸是有高度交集點的,就是要努力實現兩岸和平的制度化。他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成為60年來最穩定的時期,這為兩岸構建長效和平機制創造了一定條件,也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新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