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5日報道,香港與內地聯繫有多緊密?港人會立刻想到兩條「生命線」——水和食品:廣東東江水引入香港,即便鹹潮頻襲,香江水清如故;內地優質鮮活食品日日抵港,即便內地曾遇艱難,「三趟列車」必能如期。回歸後,中央的一系列惠港政策,更讓港人感到溫暖——
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期望更多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聯手,利用香港作為平台,以新的投資模式開拓國際市場。梁振英還表示,背靠祖國是今天香港最獨特的優勢,未來特區政府會進一步與內地加強合作。
感受背靠祖國的溫暖
美國《財富》雜誌在香港回歸前發表封面文章,預言「香港已死」。回歸後,實踐和事實顯示了「一國兩制」的巨大成功,也讓港人和世界更加客觀看待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回歸後,內地不但沒有成為負擔,反倒成了香港經歷風雨時的支撐和依靠。
2003年,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香港又爆發非典,經濟陷入低谷。然而,在港人的記憶中,這一年卻有著溫暖的色彩。中央政府及時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自由行」。CEPA實施以來,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近兩倍。而10年來內地遊客赴港「自由行」給香港帶來8000多萬人次的遊客,消費累計超過6300億港元,相當於港人人均1/3的薪酬加幅。
15年來,中央系列惠港政策讓港人一次次感受到了背靠祖國的溫暖。在與內地越來越緊密的經貿往來中,香港用活力和魅力回應世人。1997年至2011年間,香港經濟總量擴大了逾60%,人均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2.7萬美元增至3.4萬美元;回歸15年間,香港多次蟬聯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全球最具活力的金融中心……
新增長點仰仗內地
「1997年之前,我們研究的是如何平穩過渡。1997年之後,我們開始研究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問題。目前,我們研究的是如何從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尋找香港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如是說。
在香港回歸15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再推6大惠港政策,消息一出,立刻推動股市上揚。香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受關注的政策是推動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發展。中銀國際證券(香港)執行董事白韌表示,香港要做大離岸人民幣市場,離不開與內地的互動合作。香港人民幣資金池預計年底將達1萬億元,而去年年底的數字是近5900億元。
經過15年,香港和內地的緊密聯繫已經滲透到香港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中央駐港聯絡辦主任彭清華說,與以前偏重於引進資金和項目相比,現在,內地省市到香港招商,考察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多了,開展人才引進與培訓的多了,聯合進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多了。「這說明,在內地的發展中,香港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豐富多彩了。」
將扮演更多元角色
港人的思考也從如何與內地融合變成了如何優勢互補。在看待香港未來的角色時,作為最早提出香港應「內交」的人,梁振英說,應該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位置,「香港對國家的貢獻可以更大。」
學者和業者給出了具體的設想。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舉例說,近年來由於成本上升,香港航運業國際競爭力減弱。將「國際化」和「內地化」融合,香港還可以利用好中國成為貿易航運大國的機會,與珠三角形成一定分工,創造互利共贏的局面。
「兩地企業應該聯合『走出去』,通過優勢互補,以聯合投資、聯合投標、聯合承攬項目等方式加強合作,提高兩地企業的競爭力,共同開拓國際市場。」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主任方舟說,香港可以在與內地更緊密的連接中,積極參與內地現代化建設、為中國走向世界發揮更加多元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