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9月24日文章,原題:「阿拉伯的鄧小平」在哪裡? 中國在整個阿拉伯世界修建基礎設施,這可能推動與當前阿拉伯社會運動相稱的經濟革命。但事實不然。
革命後的阿拉伯國家,雖有海外阿拉伯人渴望把國際工業引入祖國,但經濟仍然依賴旅遊、石油和外援。阿拉伯世界必須主動爭取海外阿拉伯人。這正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做法,而現在的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求助向中國投入資金和技術及引進工業的人士。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的張介教授說:「鄧小平見了很多海外華人,鼓勵他們回國,為吸引外國人來華樹立榜樣。他們在中國有親朋好友,對中國有感情。所以,他們願意冒這個風險。」海外華人充當了西方企業的大使,「最初,華人是推動經濟的主力軍」。
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在中國沿海省份設立經濟特區,那裡的工業產出可以方便運往港口遠銷國際市場。中國還出台免稅優惠等激勵措施,吸引外國企業投資中國。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從1979年到2005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中國人減少約70%。
現在應該構想阿拉伯經濟特區,阿拉伯人可以吸引國際企業把創新產業引入本地區。目前中東和北非有3.4億阿拉伯人,其中超過半數年齡不到25歲。據國際移民組織統計,目前生活在海外的阿拉伯移民大約有1300萬,其比例與中國海外華人相當。阿拉伯世界內部勞動人口龐大,海外阿拉伯人眾多,這表明阿拉伯國家已有改革開放的條件。海外阿拉伯人有錢,這些錢可以對他們祖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作用。
但阿拉伯的「鄧小平」在哪裡?人有了,錢也有了。現在缺少的是政府支持。一些阿拉伯國家未能向海外同胞提供激勵措施,有些國家甚至反對海外阿拉伯人參與。
1961年,鄧小平在廣州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一句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其實成了後來中國改革的指導原則。如今,中國贏得他國決策者和國際媒體的尊重。經歷動盪的阿拉伯世界需要休養生息。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那樣的決心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馬蘇德·哈尤恩,汪析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