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人民日報》9月28日刊載作者江柳依題為《「觀點多元」也不應「胡言亂語」》文章,內容如下:
有人發長微博,捏造某大學學生會幹部賄選的故事,寫得情節跌宕,只在文末說,這是自己編造出來的,希望微友「在轉發批判之前,先要動動腦子」。然而,很多人明知是假的也在大量轉發、當真討論。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很多人面對微博信息,沒有耐心看完,沒有時間思考,沒有理性思辨。
在這樣的輿論場域下,說什麼、怎麼說,就顯得極為關鍵。如果發言者都講責任,遵規範,傳播客觀、真實的信息,表達理性、公允的觀點,那麼就能夠加快形成良性的輿論秩序,培養受眾的成熟心理和理性心態。反之,如果胡言亂語一通,傳播不實信息,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那麼就容易刺激受眾情緒,使輿論場域出現混沌和混亂狀態。尤其是一些實名、知名、著名的微博「大V」們,因其「粉絲」眾多,幾句話就可能鬧得沸沸揚揚。
有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說,冬天給樹穿衣服保溫無用,理由是樹內部不發熱,無溫可保,據此批評政府部門每年是在「花錢做無用的事」。冬天給樹穿衣是為防凍,豈是為保溫?他這個分析有問題,結論自然就站不住腳。還有專家說,魚離開水很難活過12個小時,因此一聽說有人能讓普通的魚離水存活好幾天,就說這不可能。這個結論下得草率,如果他從書齋走到實踐中去,就會從福建建甌市的「弓魚術」中大長見識。
有一些知名人士,把自己的微博當成私人之間的閒扯。有的把道聽途說、未經證實的醜聞、緋聞、腐敗信息一發,讓公眾信以為真。有的喜歡以偏概全,把一個人的毛病、一個地方的問題,上升到普遍性、全局性的層面大發議論。有的則張冠李戴、牽強附會,不講基本的邏輯,只把若干現象、問題一擺,就得出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在公共輿論場域,如此一鍋亂燉,如果不細加甄別,很容易引人義憤填膺、情緒激昂。
微博上還活躍著一些人,打著公共知識分子的旗號,卻背離了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與良知。他們的基本言論價值立場就是反對,唱反調,而不論是非曲直。基本價值結論最終都是政府失德、無信、作惡,而不管事實真相如何,不分個別和一般。基本言論載體就是故意捏造、剪輯一些所謂的歷史陰暗面、領袖人物醜聞,而不辨真假。如此貌似為公共、公眾吶喊,實則煽動、鼓惑,惟恐天下不亂。
種種胡言亂語情態,從一個側面反映當下一些公共輿論場域的亂象。有人說這是「觀點多元」、言論自由的具體表現,實則背道而馳。觀點多元,乃是對人物、事件的多種看法,應合乎事物的本來面貌。無論何種觀點,應持之有據、論之有理,遵循基本的價值邏輯。看問題的立場,應是客觀、理性,不隱美、不虛惡。以「觀點多元」為借口胡言亂語,不僅是對觀點多元的誤讀與曲解,也不利於觀點多元的培育和秩序的形成。
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點呈現多元多樣的複雜態勢。對事物和問題的不同看法,整體上合乎人們的內心實際,有助於人們多角度看待問題,在交流溝通辯論中形成社會共識,這對於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有增益的。但是,觀點多元並不等於胡言亂語,胡言亂語對社會不但無益還很有害。自媒體時代,只有不斷增強法律意識,慎用自己的話語權,發表負責任的言論,才能贏得社會公眾的尊重與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