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9月28日文章,原題:在北京消費「文革」。在許多國際旅遊手冊中,東方紅餐館都不太可能被列為北京的必遊之地。這家餐館位於北京郊區,店名源自著名的《東方紅》,以中國「文革」為主題。每天晚上,該餐館都聚集著大量喧鬧的顧客。
打扮成紅衛兵的服務員忙前忙後,裝點牆壁和桌面的是革命招貼畫和紅旗。這只是北京眾多同類餐館中的一家。在這些餐館內,「文革」被粉飾,曾經的浩劫搖身變為招徠顧客的噱頭。「這裡確實令人興奮。」26歲的尹航(音)說,「所有事情都讓我感覺很新鮮。我從父母那裡瞭解到一點相關歷史,但我覺得它和我沒什麼關係。」
以這段歷史作為消遣方式給人以奇怪的感覺。沒經歷過「文革」的人雖然知道那是一段艱難時期,但沒有多少人瞭解到底有多艱難。歷史健忘症或許能夠解釋一些年輕人為何享受此類餐館的原因。「如果不考慮政治背景,它們類似於英國以都鐸王朝為主題的酒吧。」中國問題觀察家詹姆斯·帕爾默表示。
但他有著更多見解。他認為人們的記憶很複雜。「許多人覺得很可怕,不少人也有著美好的經歷,並將它與自由和青春感聯繫起來。」帕爾默說。這對張梅(音)這樣在「文革」時期長大的那代人而言更是如此,這些餐館令她產生一種懷舊感。
然而,並非所有人透過「紅色」眼鏡看待「文革」。《文革食譜》的合著者龔薩莎(音)即是其中一位。在她看來,寫作該書意在讓民眾全面瞭解「文革」。「即便『文革』是最近的歷史,但人們對此瞭解甚少。」她說。
或許,這些現象都將「文革」時代變得簡單化和瑣碎化。然而,它們卻能讓人們走近這段鮮被提及的中國歷史,並以此為當前的中國提供借鑒。(作者傑米瑪·斯坦菲爾德,王會聰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