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10月4日,民進黨大佬之一的謝長廷以維新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訪問中國大陸,開始了為期5天的「開展之旅」。到目前為止,謝長廷是民進黨訪問中國大陸級別最高的政治人物。謝長廷的大陸行,不僅受到了兩岸的高度關注,更吸引了世界媒體的目光。
美國《時代》雜誌網站文章就關注了這位民進黨重要人物的大陸行。文章首先回顧了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的大陸行。文章稱,連戰的到訪得到了大陸方面隆重的接待,大批的人群簇擁著他,連戰的每一個行程都有大陸媒體緊密跟拍。連戰的登陸訪問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1949年「結束內戰」後,首位國民黨領導人到訪大陸。連戰離開時,還為台灣帶回了兩隻大熊貓。而更重要的是,連戰這樣的一段經驗是要告訴台灣選民和國民黨,他可以處理好兩岸關係。
文章稱,如果民進黨希望在2016年的大選中重新取得執政地位,它就必須展示自己有處理兩岸關係的戰略。近些年,已經有一些民進黨的官員訪問了大陸,其中包括2009年登陸訪問的高雄市長陳菊。
文章稱,18年前,謝長廷曾首次到訪大陸,並希望在2000年可以再次到訪,然而卻遭到了民進黨的阻攔。現在,謝長廷的大陸行成為了改善民進黨在兩岸事務形象上關鍵的一步。台灣政治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專家童振源表示,「對民進黨來說,想出如何同中國大陸保持良好關係的辦法非常重要。儘管民進黨需要捍衛『台灣主權』,但另一方面它也需要某種同大陸和睦相處的解決辦法。這對2016年大選民進黨能否重新執政十分重要。」
文章稱,今年夏天,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重開了民進黨的中國事務部。蘇貞日稱這是民進黨採取更加主動的方式處理兩岸關係的標誌。中國共產黨也清楚有必要同台灣的反對黨派打交道。童振源稱,「如果大陸政府想要解決兩岸這間的問題,那麼它就需要同民進黨達成共識。國民黨不能代表全部的台灣人民。即使 2016年大選後國民黨依然是執政黨,共產黨也仍然需要同民進黨建立互信,達成共識。」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朱松嶺稱,「中國共產黨願意同包括民進黨在內的所有台灣政黨保持聯繫,但共產黨也有自己的立場——希望那些支持台獨的政黨可以放棄這一理念。」他還稱,短期內,民共兩黨之間還不可能建立政黨間的關係,但保持類似於民進黨大佬訪問大陸這樣的情況對兩岸關係和兩黨交流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週四,另一位重要的台灣政治人物也踏上了中國大陸的土地。但這一次,大陸的接待就明顯要低調很多。謝長廷的第一站是到廈門東山島祭祖。在聽到當地熟悉的方言後,謝長廷更表示,「真地感覺就像兄弟的家。」謝長廷稱,他希望可以幫助兩岸建立一個充滿包容和善意的互信基礎。隨後,謝長廷到達北京。他將參加一場調酒比賽,參觀鳥巢並參加學術會議。
文章稱,有人認為,謝長廷的行程安排要比連戰的更好——參觀老家祖宅,隨後參加調酒比賽的行程要比連戰2005年被高度規則安排參加宴會和拍照有趣得多。不過,從華人政治的角度看,對謝長廷的接待明顯要溫和得多。
文章稱,儘管連戰所在的國民黨與共產黨有過一段很複雜的歷史,雙方在20世紀上半葉的大多數時間內都處於對戰的狀態,但由於兩黨都認同「一個中國」的理念,雙方在近些年已經開展了許多的合作。而謝長廷所在的民進黨則傾向於台獨。2008年,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台灣最高領導人後,兩岸關係有了顯著的加強,雙方的貿易和投資得到提高,旅遊業也迎來了發展。而在今年1月的大選中,國民黨可以處理好兩岸關係也成為了馬英九能夠取得連任的關鍵因素。
美國之音(VOA)的文章則稱,在台灣選民通過選票確認了對馬英九在處理兩岸關係上更為柔和方式的支持後,謝長廷和其它民進黨政治人物就試圖同更加激進的台獨派別拉開距離。儘管本次謝長廷稱自己這次訪問大陸是「私人行程」,並不會同大陸官員會面,但許多人都認為他是在努力軟化民進黨的大陸政策。
北京大學政治關係學專家賈慶國稱,「民進黨面臨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如果兩岸關係繼續按照現在這種情況發展,台灣人民將會從中獲益,因此他們就不會再支持台獨立場。而這正是謝長廷在來到大陸後所想到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軍事問題專家黃靜表示,中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在處理兩岸問題上的原則是,「如果你不能完成統一,但至少要把台獨的大門關上。」黃靜認為,胡錦濤在處理兩岸關係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模式,這是未來中共的領導集體需要繼承的。
英國BBC的文章稱,對台海兩岸來說,謝長廷的大陸行都是「破冰之旅」。文章稱,民進黨在最近幾次選舉中的失敗部份原因就是缺少與北京交流的明確的戰略。
文章稱,當一些台灣人認為增強兩岸間的理解一定會帶來好處時,有的人卻擔心這樣會最終導致民進黨政策的改變,從而終結台灣的獨立運動。民進黨已經陷入了是否要與大陸修復關係的辯論中。
文章引用謝長廷的話稱,民進黨需要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現實。如果民進黨繼續拒絕調整它的立場,而讓國民黨和大陸共產黨合作,民進黨恐怕永遠不能回到執政舞台。
不過,文章也表示,對於謝長廷的大陸行,有的人認為將會對民進黨的政策調整產生積極的影響,但也有人認為只會在民進黨反對派內加劇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