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經營報援引日本《朝日新聞》網站報道,日本豐田汽車公司10月17日確定了年內在中國持續減產的方針。豐田汽車公司已向零部件製造商提出了在華最大的天津工廠十一二月的生產計劃,計劃比2011年同期削減將近2成。日本汽車銷售受到中日關係的惡化影響,這種不景氣現象或將長期顯現。
據東京電視台10月15日的報道,當日10時50分左右,日本主要航空運營商全日本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小型客機從東京成田國際機場起飛,前往緬甸最大城市仰光,這是停飛12年半之後日本對緬甸的首架直航班機。乘坐此趟班機的不乏日本大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如大型綜合商社丸紅株式會社的會長勝俁宣夫等。全日空社長伊東信一郎稱,緬甸「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針對中國近兩個月的反日浪潮,日本國內主張「脫中國化」、進軍東南亞的呼聲漸漲。事實上,早在中日關係惡化之前,日本的企業已經開始計劃擺脫對中國勞動力、資源和市場的依賴。但是「脫中國化」是否真正可行?
製造基地向東南亞及本國轉移
「比中國人工費低廉的國家現在有很多,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已經結束了。加速向中國以外的生產據點轉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由於釣魚島問題,中日關係持續緊張,菲律賓政府在9月27日向已進入中國市場的15家日本企業示好,表示會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投資環境以及優秀的人才。近日緬甸和泰國政府也發出相似的信號,試圖吸引日本企業投資。
日本大和證券綜合研究所分析師熊谷亮丸聲稱,「比中國人工費低廉的國家現在有很多,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已經結束了。加速向中國以外的生產據點轉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追求低人工費而進入中國的日企,正在向人工更加低廉的東南亞各國轉移。截至今年1月,進入越南的日本企業有1542家,其中製造業企業數量居首,為725家。
日本《產經新聞》在10月12、13日的報道中稱,日本企業正在加速進軍緬甸。日本五大建設公司之一的大林組預計於年內向緬甸派駐員工,清水建設也在時隔13年之後重新進軍緬甸,於本月1日開設仰光辦事處。正在申請在仰光設立辦事處的雅馬哈發動機的柳弘之社長強調,進軍緬甸具有重要意義。汽車廠商方面,2010年退出緬甸市場的鈴木汽車公司在討論重新開設新工廠,本田汽車公司也已取得了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設立事務所的許可。
日本大型服裝企業三陽商會於本月12日明確,今年年內將增加在緬甸的服裝生產量。三陽商會從8月開始與仰光近郊的當地工廠合作,委託其生產4個種類的羽絨服。由於成品品質比預想中高,而成本比中國低,所以追加了委託生產的服裝種類。三陽商會現在的海外生產比例約為65%,其中50%在中國生產,15%在越南和泰國。由於中國的人工費持續提高,又有反日遊行等風險,所以公司正在討論將在中國的生產比例降低,增加在緬甸的生產量。
但是東南亞各國的政局動盪、勞資糾紛和貪污腐敗等問題也是日企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出於此種考慮,主張製造業回歸日本國內的聲音也日漸強烈。所以除將工廠搬遷至東南亞等人工低廉的國家之外,部分日本企業還將高附加值產品轉回國內生產。
NEC聯想宣佈,今年秋季將把本來在中國等海外工廠生產ThinkPad的一部分轉移到位於日本國內的米澤工廠進行試驗性生產;富士施樂也將於年內把數碼打印機的生產轉移回國內工廠。在全世界的電腦市場上有九成以上是中國製造,但業內人士認為,將生產轉移到日本國內將降低運輸成本,縮短交貨時間,提高產品質量。在其他製造業企業,回歸日本工廠生產的趨勢也逐漸顯現。
向馬來西亞等國購買稀土資源
日本正在逐漸擺脫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在日本汽車和家電製造中被廣泛使用的稀土,從前大部分依賴從中國進口,目前從中國進口稀土已降至其全部進口量的一半左右。
在能源方面,日本正在加緊與馬來西亞談判,向其購買長期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在日本佔據主導地位的汽車及電器製造業中,稀土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原料。
《日本經濟新聞》10月10日頭版頭條的文章指出,日本正在逐漸擺脫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在日本汽車和家電製造中被廣泛使用的稀土,從前大部分依賴從中國進口,目前從中國進口稀土已降至其全部進口量的一半左右。
但是,混合動力車和空調的電動機使用的磁石中必不可少的鏑至今還有9成從中國進口。據日本媒體報道,自中國漁船和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發生衝突以來,中國已經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豐田汽車和三菱電機正在開發研究無稀土材料強力磁石,本月內研究團隊將正式成立,爭取在2021年實現技術實用化。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對馬來西亞的礦床進行考察,準備確認開採計劃。此計劃尤為重視對中國依存度最高的鏑,實際開採計劃以及向日本國內的供給路線圖將在2013年2月之前制定完成。
除馬來西亞之外,日本政府和企業還在加緊與哈薩克斯坦和北美洲各國合作確保稀土資源的供給。
中國市場無法忽視
儘管中日關係的走向尚不明朗,但日系各大零售業企業表示13億人口的廣闊市場依然不容忽視。
進軍中國市場的7家日本汽車廠商公佈了9月新車銷售情況,其中日產、豐田和本田三巨頭的新車銷量均有明顯下滑。豐田的新車銷量為44100台,同比減少48.9%;日產為76100台,同比減少35.3%;本田為33931台,同比下降40.5%。鈴木、馬自達、三菱和富士重工業的銷量也分別出現大幅減少。10月10日的《中日新聞》引述日產汽車管理人員的話說,「這是關係到國家利益的問題,自民和民主兩黨應該協力解決。」豐田汽車管理人員則流露出對政治的不滿,「被捲進政治的紛爭時,受苦的總是人民」。但即使是在銷售情況堪憂,何時能夠恢復尚無定論的情況下,各汽車廠商也不敢輕言撤資,日產汽車副社長片桐隆夫本月5日在記者會上聲明,工廠會在8日重新恢復運轉,並表示中國毋庸置疑是長期而重要的市場。
儘管中日關係的走向尚不明朗,但日系各大零售業企業表示13億人口的廣闊市場依然不容忽視,羅森社長新浪剛史就表示「在中國的事業將按原計劃進行」。不過獲得開設新店的許可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一些公司也認為本年度開設新店的速度可能會進行調整。
Seven&iholdings村田紀敏社長在4日的記者會上說,儘管反日情緒高漲,但對其旗下7-11便利店的銷售只造成輕微影響,並強調繼續開設便利店的計劃沒有調整的必要。
在反日遊行中被砸的青島佳世客所屬的永旺集團也表示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不會改變,9月下旬還發佈了開設新的購物中心的計劃。6月底宣佈將開設40家店的永旺集團旗下ministop便利店社長阿部信行也表明「開店的方向性完全沒有改變」。
「中國風險」和「脫中國化」已成日本熱詞
米倉昌弘在上個月末訪問中國時,就明確表示兩國應就領土問題的解決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
「中國風險」和「脫中國化」目前在日本是媒體上隨處可見的熱門詞彙,日本企業對於中國的擔憂並不完全是由於近期釣魚島問題而惡化的中日關係,實際上,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在轉型,廉價勞動力資源不斷減少,日企也面臨生產成本上升的嚴峻問題。
不少東盟國家經濟增速,勞動力成本低廉,政府對日本企業的投資給出優惠條件,特別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締結之後,2015年中國將與東盟各國實現零關稅,將東盟國家生產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市場,將充分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這樣的轉移注定將是個很長的過程,而且將耗費巨大成本。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市場。對於日本企業的經營者來說,中國依然是其最成熟的生產基地以及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真正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撤出中國市場在現階段並不現實。
因此,日本上市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組成的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聯會長米倉昌弘在本月9日上午與新當選的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的首次會談一開始,就表示擔心「與中國關係惡化會對經濟界產生影響」。米倉昌弘在上個月末訪問中國時,就明確表示兩國應就領土問題的解決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這也反映了日本經濟界相當重視當前日本經濟與中國密不可分的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