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重陽將至,養老再次成為香港報章的熱點話題。92歲的出租司機,白髮蒼蒼的拾荒長者,住在鴿子籠板房中的孤寡老人,類似畫面常常出現在香港報章電視之上。在香港,除了公務員外的絕大多數藍領、白領退休時都只能拿到一筆一次性的退休金,沒有常態性的養老金可領。那麼,香港是如何應對養老難題的呢?
給老人津貼和房子
其實香港給老人的福利並不少。最基本的是生果金和「綜援」。生果金又稱高齡長者津貼,年滿70歲即可無條件領取。一周前,香港政府公佈了新的生果金政策,把原有的每個月1000元(港幣,下同)提高到了2200元。
綜援則是針對特別清苦的老人,資產和收入必須低於一定水平才能申領。綜援還有一個頗有爭議的限制條件,即子女要提供「確定不供養父母的證明書」,老人才可以領綜援。誰又願意自認「衰仔」?有些老人願意申領綜援,但子女卻不願意簽字,兩代人之間由此關係破裂,也非罕事。
另一項對老人十分重要的政策是公屋政策。這條政策不只針對老人,但對老人有特別照顧。從58歲開始,香港的老年人可以開始申請公屋,60歲開始按排隊先後租住公屋,公屋租金從200多元到3000多元,視屋子面積與品質而定。政府還推出「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為願意合租公屋的高齡老人優先配屋。
社會養老功能強大
相比物質匱乏,老年精神生活苦悶也許是更普遍的狀況。10月20日,一項名為「老有所為活動計劃」頒獎典禮的活動在香港舉行。這項活動已經舉行了10年有餘,其宗旨是持續推動長者終身學習。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聶德權在典禮上表示,該活動10多年來已資助逾3600項活動,資助總額逾3500萬港元。
不管是為生活所迫擺地攤,還是被習慣左右的白髮企業家,香港許多老人老來仍在忙碌不停。政府推出的「老有所為」,意涵在於讓老年人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充實自身,獲得心靈滿足。
香港老齡化程度高於內地,700萬人口中有98萬超過65歲,到2030年,老人比例將高達1/4。應付老齡化挑戰,對香港而言一直是個沉重課題。回歸以來,香港社會不斷有人呼籲建立全民養老機制,但由於財政問題始終未能實現。
香港政府及民間機構在養老機構、養老服務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政府不僅在財政上支持社區養老,還培養了大量的養老服務團隊和民間團體。與政府有關的養老機構現在有長者地區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長者活動中心、家務助理隊等。
據統計,2010至2011財政年度,香港政府撥給養老服務的金額高達40億元。其中,38億多元是撥給民間機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