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環球時報25日發表社評,原文標題:用綜合改革突破重化工立項困境。
兩起因擔心破壞環境而反對工業項目的群體事件近日先後吸引了公眾。一起是海南省三亞市鶯歌海鎮的火力發電項目導致部分民眾與警方衝突,有人受傷或被拘捕。另一起發生在寧波鎮海區,總投資500多億的PX擴建工程引發當地一些村民上訪並圍堵交通路口。類似情形最近兩年在中國多地反覆上演。
中國民間的「環境恐慌」遠未得到緩解,一個傳言就能把它點著。勸解工作通常十分艱難。各地政府已沒有足以為工業項目「環保達標」做辯護的公信力,每遇這種情況,反對者們往往什麼解釋都不聽。
重化工項目所在地群眾的擔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當中有人心的共性。抱怨或指責涉事群眾「不理性」毫無意義,今後重化工項目獲得民意的綠燈很可能就是它們最耗精力、成本最高、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
這會迫使重化工項目向環保做更大的投入,也會迫使國家不斷提高這類企業的環保標準。在民意如此嚴厲的環境下,重化工項目任何新的環保閃失都可能是整個行業的災難。現實是,中國重化工項目的環保能力的確在快速進步,民意的壓力已在發揮作用。
然而重化工項目絕對不可能停下來,它們是中國國民經濟繼續發展的基礎項目,是進一步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物質鋪墊。像火力發電廠,是當前大型發電項目中技術非常成熟的,也相對最安全。世界各國都有發電廠,PX項目發達國家也都有,中國無法成為例外。
要解決這個矛盾,一遇反對就停建緩建,把地點移來移去顯然不是辦法。這對消除人們的恐懼毫無幫助,只會鼓勵各地的涉事者以小範圍的情緒對抗國家建設大局和更大範圍的公眾利益。
繼續完全由政府主導重化工項目的立項和建設難度越來越大,必須對重化工項目的立項程序做綜合改革,使它的合法性得到全社會的堅定認同,摩擦才會減少。
改革應涉及反對聲音的合法釋放,以及最後形成決策的科學、民主過程。如果一個項目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好處充分並且明顯,就完全可能得到當地主流民意的支持。這樣的支持會成為排除各種小圈子反對聲的最有效力量。
從長遠看,中國各地會逐漸形成一些重化工企業相對集中的專業區域,一些發達國家就有相當專業的重化工城。那裡有就業機會,收入高,對年輕人頗有吸引力,他們的相對高福利最終通過提高基礎材料的價格而由全社會為之埋單。
一些地方對重化工項目的抗拒,一方面表現了誰都不願意為社會公共利益承擔風險,另一方面也在積累社會對高風險給予高回報的心理接受度。中國大的市場環境最終會在人們的恐懼和利益之間進行調節,形成發展重化工利益槓桿的回歸。
然而,如果對這個過程放任自流,它會很漫長,整個社會會為此吃苦頭。政府和社會精英人群應看清中國需要重化工繁榮的大勢,主動引導社會的理性,加速圍繞重化工項目的利益調整和再平衡。
現在的問題是,輿論在重化工項目上很盲目,有的意見領袖出於對抗政府權威的政治需求,對反重化工群體事件不加甄別,就給予無條件支持。反重化工項目成了一些人表達政治態度的噱頭。
中國應當能走出急需的重化工項目四處碰壁的怪圈。這是全社會共同利益,社會各界應當支持圍繞它們的立項進行改革,並重新凝聚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