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財產公示不能總在水淺處摸石頭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2-1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國青年報12月14日發表評論,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公示37名村幹部財產時,遭部分村官抵制,有村幹部稱,「我不過是一個芝麻綠豆官,憑啥子把我的財產公示出去」。該鎮黨委負責人稱,公示財產屬探索性質的試驗。區委宣傳部負責人同時表示,地方態度謹慎因「擔心此舉成為全國民眾關注焦點」。

地方「試水」官員財產公開,確實是在為即將到來的改革「摸石頭」。低調而謹慎的試點,擋不住幾成共識的大勢。一方面是近期的「表哥」、「房叔」等事件,令民間吁求建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呼聲再次高漲;另一方面,十八大後高層釋放出的反腐信號令民眾備感樂觀,以財產公開完善相關制度設計的預期更為強烈。

事實上,從鄉村到區縣,從阿勒泰到廣東……地方版的官員財產公開呈現出三個基本特徵:基層化、低調化、密集化。試點地區越來越多,有記者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今,我國已有29個市、縣涉及官員財產公開試點改革。然而,這些試點的地方基本又多是刻意低調,或左顧右盼,或謹小慎微。而且,這些試點基本集中在權力構架的最底層,即民眾眼中的「淺水區」。

地方村幹部稱,「我不過是一個芝麻綠豆官,憑啥子把我的財產公示出去」——這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既然公開是一種義務,儘管尚未法制化,按照權責對等的邏輯,「公開先從村幹部做起」,顯然就有失公允;再說,又不是富裕地區、拆遷地區的村幹部,其尋租或權力交易的概率太小,那這種公開的監督意義,恐怕就真的成了曬隱私了。

這裡其實有兩重擔憂:一者,作為被公認為硬骨頭的「財產公開」,自上而下遭遇的梗阻能自下而上地紓解嗎?早在1994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將《財產收入申報法》正式列入五年立法規劃,但未能實際進入立法程序。此後,相關規定並不鮮見。遺憾的是,剛性有序的律條基本被虛置。阻力不在於技術,恰在於公開的勇氣與監督的壓力。單項規定都不足以破解這一迷局,村級幹部的財產公開,道德意味十足的努力,又能累積多少「螞蟻的力量」呢?

二者,財產公開已經「試水」了很多年,有些探索都已經「過了河」,可一些人還在假裝「摸石頭」。從財產公開試點的情況看,有的人走茶涼,有的曇花一現,有的邊走邊看,有的走走停停。好的舉措,又怕民眾聯想,進而倒逼成輿論壓力;形式的做派,又怕民意臧否,還落得個好心辦壞事的委屈。於是這些試點,主要仰仗官員自覺,因為缺乏監督和問責體系,而推進得踉踉蹌蹌——既摸不到真正的「大石頭」,又在河裡趟了太久而被民眾詬病「不清爽」。

說到財產公開,有人總喜歡將之劃入敏感話題。殊不知,即便從公眾的好奇心而言,越是吁求知情、越是遮遮掩掩,反而增加了非常態反腐的「花邊新聞」,也讓本來清白的大多數官員的合法財產被妖魔化。值得提醒的是,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等機構日前發佈了《上海法治藍皮書》,數據顯示,近八成幹部對財產公開呈積極態度。

這樣的聲音,值得懷胎多年的公開制度好好思量。畢竟,財產公開不能總在水淺處摸石頭,上岸的時間也該倒計時了。

      責任編輯:蘇萊
廣東三地率先試點官員財產公示      [2012-12-09]
粵正在選區縣試點官員財產公示      [2012-12-04]
傳占海特進法使館 當事人否認      [2012-12-14]
李春城被免 18大後曾公開露面      [2012-12-14]
反腐「雙規點」千方百計防自殺      [2012-12-14]
晉被盜千萬國企高管被留黨察看      [2012-12-14]
驢友擅闖軍事禁區被救裝日本人      [2012-12-14]
国企高管家被盗反牵出违纪行为      [2012-12-13]
海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寓所墜亡      [2012-12-13]
易中天演講被問「幸福嗎」爆粗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