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前高官:中美不會成絕對第一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2-20]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有一種能人,為華盛頓而生,為華盛頓而活。他們穿梭於華盛頓的智庫、媒體、公司和政府之間,在從白宮到華盛頓杜邦環島之間方圓不到3公里的地方,往往醞釀出影響世界的事情。這種生活被稱為「旋轉門」,傑弗裡·貝德就是典型的「旋轉人」。這位世界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從裡根政府時起就先後任美國國務院中國和蒙古處處長、副助理國務卿、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任;他還曾是石橋國際公司的高級副總裁,也曾是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首位主任。在美國外交界有不少類似經歷的「大人物」,他們都比較溫和,似乎沒有什麼驚世駭俗的觀點,很穩,被認為是美國外交的「壓艙石」。有這些人的存在,華盛頓對華政策少了許多極端成分。有人稱,奧巴馬上任前兩年中美關係相對穩定,和貝德當時擔任亞洲事務主任有很大關係。在中美都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時刻,《環球時報》記者在華盛頓專訪了這個經歷過數次中美關係最緊張時期的老人,聽聽他對中國過去十年的評價以及對未來中美兩個大國走向的預估。

中美實力仍存在很大差距

環球時報:在未來十年裡,中美這兩個大國正迎來新的歷史時期。您怎麼看中國的過去十年?

貝德:在我看來,積極與消極兩面共存。就積極方面而言,過去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中,經濟增長尤為明顯。雖然有人認為過去這十年是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但人民生活水平按可衡量標準得到巨大改善,很多國家更尊重中國,但也對中國越發敏感。消極一面則要從改革說起。在我看來,中國並沒有完全貫徹經濟改革最初所強調的一點,即用市場來解決問題,而更多傾向於投資和用國有企業掌控。我認為,這不是長久性發展的根本。

環球時報:相比過去,中美兩國實力差距在縮小,中國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大。您怎麼看兩國實力差距?

貝德:希拉裡國務卿不久前在演講中提到中美「相互依賴」這樣的表達。也就是說,只要中國繁榮了,美國才得以繁榮;反之,美國在經濟方面運行良好,中國經濟才會運行良好。人們可用這個詞彙來繪製21世紀中美關係發展場景,而很難繪製一國發展顯著、另一國發展滯後的畫面。這個概念對中美非常重要,因為現實就是如此。從安全方面看也是如此。從實力看,在經濟和技術方面,中美差距有所縮小,但我認為,中美兩國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雖然兩國差距也在縮小,但美國並非站在原地沒有發展。坦白地說,兩國實力差距並非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快速縮小。目前不能斷言中國很快將成為世界軍事霸主,挑戰美國。

中美誰會是最後的第一?

環球時報:近年來,美國與亞洲盟友越來越頻繁舉行軍事演習,被稱為是構築「對中國包圍圈」,美國高層訪問中國周邊國家時經常討論針對中國的問題,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已經開始改變了嗎?

貝德: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務卿都訪問過中國,也訪問過中國周邊國家。演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國前段時間的海上演習就引起了日本的高度關注。演習並不意味著威脅,當一個國家真正要搞威脅時,會採取措施而並非僅限於軍事演習來應對。40多年來,美國是鼓勵中國崛起。中國未來的發展情況無法確定,但大部分人確信其有理可依,是積極的。

環球時報:奧巴馬曾說過永遠不當世界第二。假設中國實力真的超過美國,美國將如何應對中國?

貝德:對於美國永遠當第一的這種看法,我不清楚是否是政治上的表態,但各種說法不外乎於此。美國經濟19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一,但它一直是一個競爭性國家。未來中國很可能會成為經濟型國家霸主。對於這一可能,美國並未試圖阻止。美國政策在於要確保穩定。然而在軍事方面,我認為美國在未來仍將保持第一。中國不會帶來挑戰。

另外,美國軍事實力的發展不是為了應對「中國威脅」。自1945年起,美國便被賦予了很多全球性責任,比如說當年保護歐洲遠離蘇聯侵犯,解決也門及蘇丹所面臨的恐怖主義,保證世界海岸線不受侵略。美國之所以承擔這些全球性責任源於其在世界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和信賴性。目前,美國面臨軍事實力到底需要多少的爭論。爭論的核心不是多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使其佔據第一,而在於需要多少軍事實力才能履行過去承擔的任務。當今的中國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爭論,即多大軍事實力能保障國家安全。不過,參考美國的情況來發展這種實力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有很大風險。

環球時報:除了軍事方面的挑戰,當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正面評價中國的政治模式。

貝德:上世紀60年代,日本堪稱亞洲發展之最,7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受到關注。實際上,無論這些國家採取一黨專政或是民主化,它們都需要高度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經濟發展依賴出口拉動型增長、大量投資、龐大儲蓄以及人們的勤奮勞動,政治發展有法可依,打擊腐敗,最終實現共同發展。顯然1978年至今的中國發展模式也是亞洲的發展模式。在政治方面有所不同,但也並非完全不同。相比30年前,中國人民相對更加自由,現在的人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30年前沒有人會按照全球時間來安排類似採訪我這樣的事情,當時也只有政府有權撰寫宣傳性稿件。現在,中國人可以環遊世界,選擇自己想從事的工作,可到任何地方購物。所有這些不僅是經濟上的改變,也是政治及個人方面的改變。

我所接觸過的大部分中國精英都認為,國家的未來將趨於更加民主化。這只是時間問題,他們並不排斥這樣的趨勢。這種情況下,我們無需擔心中國發展模式是暫時的。亞洲各國有不同的發展步伐。中國情況更加複雜。經濟基礎最初處於下層,同時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但現在它卻變成了強大國家。所以我說,中國沒有具體的發展模式,我想中國人民也是這樣認為的。

各國民主都有爭議之處

環球時報: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稱,「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於中國政治上實施自己特色的民主,您怎麼看?

貝德:實際上,我剛才說的亞洲國家,不都屬於美國政治體系。我認為,每一個奮進的國家都應建立自身發展民主的方式。這種發展相互之間都不相同。美國有很多地方也並不民主。比如依據選舉人團制度選舉總統,而不是進行一人一票的選舉,這點就很有爭議。很多人也批判美國這種模式。所以,當中國領導人稱反對西方民主時,我對此也表示接受。然而我認為,如果你假設西方民主是謊言,也是不合理的。

環球時報:您對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改革怎麼看?

貝德:我認為,經濟改革仍將是中國下一重要發展階段的關鍵。它支配著一切改革,隨後是反腐體制的改革,接下來是政治改革。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政治改革將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一點可推測出來。中國目前人口的55%居住在城市,而50年前卻很低。這些恰巧隨著民主化而發生。大部分農村人員並未受到良好教育,與城市居民的價值觀、期待值都有所不同。我認為,中國正日益城市化。如果經濟改革得以深化,政治改革也就會逐步發生。然而,如果期待這一切都迅速發生,戲劇性地發展,這是不可能的。

環球時報:對於奧巴馬第二任期的對華政策,您有什麼建議?

貝德:奧巴馬應當與中共新領導人習近平盡早建立更深的私人關係,如他和胡錦濤當時建立良好關係時所做的一樣:相互間頻繁交流,這樣方便彼此瞭解對方的政治需求。第二,中美要繼續「相互依賴」。我們應該採用相互依賴式的合作,而非威脅、或與利益衝突有關的詞彙和言語。我再次提到這點,是因為我們明白雙方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競爭。對於所關注的政治問題,我們需要建立合作框架,努力解決共同關注的諸如朝鮮等具體問題。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要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我們需要考慮到中國的視角,努力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奧巴馬對華外交方面很有經驗,他並不是那種需要別人提醒注意的人。

環球時報:十八大後的中國又將翻開嶄新的一頁,但也面臨很多挑戰。現在一些人又在預言「中國共產黨會瓦解」。您怎麼看中國共產黨未來的命運?

貝德:相比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生活的那段時間,中國現在各方面都變得更強大。如果你曾經在那裡生活,現在再拜訪中國,發現這些地方有很大改善時,你自然而然地會認為其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中國不會走上像蘇聯那樣的路。蘇聯當年之所以解體是由於其經濟上的失敗,由於其軍事野心及過多的軍事基地,也由於內部俄羅斯與其他加盟共和國之間存在激烈爭鬥。我並不認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會像蘇聯那樣解體,中國共產黨也不會面臨巨大的崩潰。中國共產黨上世紀90年代後面臨真正挑戰時,適應力極強。它可以適應各類情況,靈活地處理。

      責任編輯:曾曉
港媒:中美新班子將快速對接      [2012-12-19]
美媒:中美互疑已達空前高度      [2012-12-19]
駱家輝:中美換屆後不改大方向      [2012-12-18]
王岐山赴美 分析稱應高度關注      [2012-12-18]
外媒:可預見將來中國仍弱於美      [2012-12-18]
中東動盪 美難以從容轉向亞洲      [2012-12-17]
專家稱中美開戰會引爆全球核戰      [2012-12-13]
軍事家預測中美印航母運行前景      [2012-12-12]
美情報報告指中美對立可能加劇      [2012-12-11]
中國無人機亮相或引爆中美競賽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