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法制網報道,12月28日,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正式發佈《2012年群體性事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2012年出現的典型群體性事件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匯總,並在此基礎上對群體性事件的本質、類型、特點和規律加以分析,總結出政府相關部門處置此類事件的策略建議。
報告顯示,2012年群體性事件高發區的共同特徵是:人口數量眾多,人群組成複雜,經濟發展水平在該區域內處於較領先的位置,這些地方容易出現糾紛和利益糾葛,一旦應對處置不當,致使矛盾激化,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同時,2012年城鎮居民參與的群體性事件(51.1%)稍高於農村居民(46.7%),這或許表明當前社會矛盾正在由農村向城鎮轉移,城鎮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將變得更加錯綜複雜,社會管理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2012年群體性事件的誘發原因更加多樣化,其中社會糾紛導致的群體性事件數量最多(24.4%),這顯示出當前社會利益分化更加複雜,各方利益在調控中若不能達到平衡,容易導致利益糾紛,並由此引發群體性事件,比如征地強拆就成為2012年導致社會秩序不穩定的重要因素,22.2%的群體性事件與征地強拆相關。
警民衝突也是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之一(22.2%), 警察作為與社會公眾直接接觸的執法工作人員,容易成為公眾發洩不滿情緒的「出氣筒」,在執法過程中態度惡劣、執法犯法、執法不公等,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環境維權和族群衝突所致群體性事件雖然總體數量不多(各佔8.9%),但這類群體性事件誘因以前比較少見,在2012年顯得尤其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數據表明,2012年群體性事件參與群體中,90後學生以及外來流動人口的參與需引起重視,年輕的學生群體往往熟練掌握網絡新技術,便於在網上進行動員,並突破消息封鎖,擴大事件影響力;流動人口則主要體現為與本地居民的衝突或不同來源的流動人口之間的利益矛盾激化為群體性事件,或者流動人口參與事發地的群體性事件。
群體性事件的重要特徵是來的突然、去的迅速,2012年75.6%的群體性事件在1天之內得到處理和平息,在7天之內解決的比例高達95.6%,個別事件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容易牽出更多的利益關係,從而演變成長期的持續性、規模更大的群體性事件,協調和解決起來也更加困難。
研究同時表明,政府部門在應對和處置群體性事件時,所採取的措施比較單一,比如深入調查、慰問勸說以及處理相關責任人,或者強硬驅散甚至逮捕拘留。群體性事件是對政府應急能力和應對水平的考驗,相關部門需要在應急預案中準備更多加元化的應對策略,以避免「多方共輸」惡性後果的反覆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