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央視節目《誰的霾》稱,據估計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將達8500多人。並指出英國倫敦治理霧霾的經驗是強制性減排,中國可以借鑒。
《新聞1+1》2013年1月14日完成台本
——誰的霾?!
(節目導視)
解說:
石家莊500,邯鄲500,保定500,北京498,長春375,全國17省市遭遇「十面霾伏」。
A:我市各個地區PM2.5監測的結果,基本上都達到了小時濃度七百微克立方米左右,這麼一個非常高的濃度值。
解說:
咳嗽、流涕、打吊瓶,霧霾下的「北京咳」,醫院裡的患者多。
患者:
因為這個霧霾天氣太嚴重,大人都不舒服,小孩我們就更擔心了。
解說:
公務車停駛30%,54家工業企業減排30%,20家工地停止土石方作業,北京現代停產一天,北京首次實施急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新聞1+1》今日關註:誰的霾?!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在過去的這個週末,一下子多了許多流行語和熱詞,比如說「我拉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再比如說「厚德載霧」,霧就是霧霾的霧,「自強不吸」,吸就是呼吸的吸。很明顯,網友調侃的是在過去這個週末中,全國近半數的城市出現的大面積的重度空氣污染的這樣一個現狀,而背後則是一種對自身健康和安全的擔心。在面對這樣的一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應對,怎麼去對付它,另外,我們對它的重視是不是足夠,那首先我們還是回到在過去的這個週末中的城市中去看一看。
(播放短片)
市民:我一遇到這個霧霾就咳嗽。
有點恐懼,怕自己得肺部的疾病。
一個是污染嚴重,這是肯定的。
解說:
十面「霾」伏,連續幾天,這樣的天氣就這麼籠罩著我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截至昨天零時,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監測站點,檢測數據都超過了300,這意味著這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達到了嚴重污染。
畫面提示:1月10日四川綿陽
解說:
今天上午的時候,一場大霧也侵襲了四川綿陽,能見度最低的時候不足50米。
1月11日河北秦皇島
解說:
今天早上,河北秦皇島港再次出現了大霧天氣。受此影響,有158艘船舶的進出港受阻。
1月12日山東青島
解說:
山東青島國際機場遭受大霧的侵襲,有多架次的進出港航班延誤或者是取消。
解說:
道路管制、企業停工、機場關閉、港口停運,霧霾天氣,讓一個又一個城市飽受困擾,市民的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響。不僅如此,在多地的醫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學的體育課甚至改在了室內進行。這樣的天氣下,很多人希望空氣淨化器和品種繁多的口罩能帶來一些幫助。
記者:您的口罩是這兩天剛買的嗎?
市民:對,今天早上買的。
記者:這個是那種PM2.5的專用口罩嗎?
市民:對,寫著呢,在這兒。
記者:這個多少錢一個?
市民:32(元)一個。
記者:有嘗試過像這種醫療的口罩嗎?
市民:經常用。
記者:那為什麼這次特意要買這種呢?
市民:因為還是覺得空氣不好,所以買這種比較厚的。
解說:
不僅在藥店,一些網絡商家也因為口罩大賺了一筆,防PM2.5最好,8天售出5620件。污染的空氣下,調侃依然是這個時代的特色。有網友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此時最愛植物大戰殭屍裡能吹散三大霧的三葉草」,還有更多人記住了這句話,「厚德載霧,自強不吸」。有的媒體還幫市民總結了霧霾天氣行車攻略,指導市民在不同範圍的能見度下,保持怎樣的車距才安全。有一家網站,更是索性把頁面設計成這樣,「迷霧重重,看不清楚」。旁邊還配了一行溫馨提示:「對不起,標題被大霧遮住了,請用鼠標點擊清除。」
而汪峰的一首《北京北京》,也被網友改編。「當霧瀰漫在這裡的每一條街道,空氣污染指數竟然不斷爆表,除了陷阱般的樓閣把你我圍繞,我已經看到了滿街滿眼的口罩。」
主持人:
坦率地說,這樣嚴重的霧霾天氣,在以往,尤其是在北京,以前不是沒遇到過,甚至還遇到過比這個更嚴重的情況。那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對這個問題是如此地關注?可能這是一方面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就到了一個對於生活質量的標準要比以前更加高,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公眾對於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到底應該如何轉這種模式,還有城市擴張的模式,到底應該發生什麼樣的調整,這個問題的一系列的擔憂。我們還是先回到殘酷的現實,看看1月14日,也就是今天公佈的全國污染最厲害的前十個城市都是哪些。
我們看有石家莊、邯鄲、保定、北京、長春、唐山、瀋陽、西安、成都和鄭州。在這裡,這個數字是什麼,500,像這個200多,這個是叫做「空氣質量的指數」。按照計數的標準的要求,如果空氣質量的指數超過300,就是嚴重污染。我們看今天,1月14日公佈的這些數字裡面,有五個城市還處在一個重度污染的水平,當然跟昨天1月13日相比,在全國70多個被監控的城市裡面,有30多個,近一半是重度污染這種情況相比,已經明顯有了好轉,但願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我們看這種濃霧的天氣到底會對城市有什麼影響,城市的運行。我們可以看到,在全國多個地方出現了航班延誤,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封閉,航班受到了影響。另外,還有孩子們,比如說北京兒童醫院,12日有近900個孩子接受了一個霧化的治療。我們說這一次大面積的空氣污染,讓一些地方的政府不得不採取一些應急的措施,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比如說在北京,黨政機關帶頭行駛三層的公車;另外處於嚴重污染區域的中小學,停止學生的戶外的鍛煉活動;還有在北京,比如說北京現代,13日停產一天;另外在石家莊、鄭州、成都、西安、南京等城市,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我們看到這些城市採取的措施比較具體,但是也比較倉促,甚至有些被動。並且對於空氣污染的這個話題來說,也不是一廂情願就能解決的問題。今天我們關注這樣一個大面積的空氣的嚴重的污染,並不僅僅因為它對城市的運行產生了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對你我的健康也已經受到了威脅。
比如說最近一段時間,甚至很久就有國外的媒體提出了一個,所謂的「北京咳」,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我們一起關注。
(播放短片)
患者:這兩天霧霾就感覺嗓子不太舒服,本身就有哮喘。
咳嗽,我覺得跟空氣有關。
原來我不哮喘,就這兩天覺得重了。
因為這個霧霾天氣太嚴重,大人都不舒服,小孩我們就更擔心了,我們就讓他在家裡待著。
這兩天天氣不好,不太舒服,胸很悶。
馬艷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這兩天我們就診人數跟之前比,還是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根據我們往年的經驗,一般在這種天氣以後,好多病人他的呼吸道症狀是很長時間得不到緩解,或是反反覆覆地發生,這些可能還是跟天氣有關係。
解說:
北京的霧霾誘發了一些疾病的出現,其中最普遍的症狀是咳嗽。其實,在北京,這樣的咳嗽不僅僅出現在醫院的病人中,也不僅僅出現在這幾天的霧霾天氣裡,他們有著一個新稱呼,叫「北京咳」。
畫面提示:2013年1月11日新聞
主持人:
「北京咳」,這不是什麼北京特產,這是外國來北京的朋友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詞語,之所以叫「北京咳」,意思很簡單,就是你來了北京就會咳嗽,離開北京就好了。
關於「北京咳」,在1月3日出版的《南方週末》曾進行過報道,講述了來自芬蘭的塞拉和哈里,初到北京後出現了一種並非是因為感冒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咳嗽症狀。
(電話採訪)
汪韜《南方週末》記者:
他們兩個是芬蘭人,芬蘭那邊的空氣質量是比北京好的,然後到了中國之後,特別是塞拉,她就晚上開始咳嗽,經常有時候咳嗽的時間會長達十分鐘。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想到是空氣污染的原因,所以他們採取一系列的原因,換公寓,還有買淨化器,但是情況沒有緩解。後來,塞拉她回到了芬蘭,回國以後一個月這個症狀就消失了。消失了之後又再次回到北京,又開始咳嗽。
解說:
「北京咳」,看似是一個出自老外口中的略帶玩笑的稱呼,但是《南方週末》的記者查閱到,「北京咳」三個字最早曾出現在1990年的一期國外月刊中,其中提到,「工業國家曾經的主要城市現象空氣污染,已經散播至全世界。其中在北京,空氣污染相關的呼吸脅迫很常見,被稱為「北京咳」。」看來「北京咳」一開始,就是因為空氣污染而產生。
汪韜:
因為我其實也採訪過呼吸科的專家,「北京咳」它不能算一個學術概念,也不能算一個病症,我覺得更多的是通過這個概念,喚起人們對於北京空氣污染的一個重視。就是我們因為可能長期生活在這兒,你已經麻木了,你感覺不到每個人都在咳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解說:
空氣污染和人們的健康到底存在著多麼緊密的必然聯繫,似乎很難準確地說清,但是近期公佈的一組數據,卻應當引發人們的關注。
畫面提示:2013年1月9日新聞
解說:
癌症是世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約800萬人死於癌症,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癌症主要有肺癌。
以1998年到2007年十年的平均數據為對比,肺癌的相對增幅最大,男性上升了159.0%,女性上升了122.6%。
解說:
在北京,肺癌已是居民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根據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監測的數據,「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戶籍人口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的首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僅次於乳腺癌。這其中超90%的肺癌被認為由吸煙所致,但是根據門戶網站所做的一份有2600餘名網友參與的網絡調查顯示,有超過8成的網友更願意認為,空氣污染同樣是引發肺癌的主要誘因。
主持人:
今天我們節目的題目叫「誰的霾」,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我們一方面在抱怨天氣的同時,其實我們自己也是霧霾天氣的製造者。在昨天有一則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而且《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稱之為「中國好聲音」,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它是什麼內容。它說「你是否一邊亂扔垃圾,一邊抱怨污濁的環境;一邊闖紅燈,一邊對追尾痛心疾首;一邊琢磨著缺斤短兩,一邊卻對豆腐渣工程大聲痛斥;一邊對關係戶送紅包,一邊對腐敗憤怒譴責,就像今天嚴重污染的空氣,我們每個人呼吸著它,許多人也在製造著它,要想明天中國更好,不妨從今天的自己開始。」
其實這一番微博,我們既能看到自己的有力,像其中說,我們可以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比如減少碳排放、少開車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能感受到自己的無力,因為中國現在正處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當中,我們不可能去逆轉這個進程。另外一方面,能源結構、生產結構的變化也是一個長期調控的目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的無力。
我們不妨來看一組數字,在2011年,北京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了500萬輛,到2015年,突破700萬輛。同樣在去年,我國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相當於709艘「遼寧號」航母的狀況。請注意這個數字,在2011年這一年,我國火電佔全部發電量的82.54%,幾乎全是燃煤的發電。你看這樣的一些數字,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今天我們會有這樣的霧霾天氣。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一定會有一個理性的回歸,因為一定會在衡量我今天為了享受所謂的高樓大廈,汽車這樣的所謂的美好的生活,而付出健康的代價,會不會太大,因為有這樣的一組數字,在支撐著這樣的一個論點。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它做了這麼一個對比,如果環境水平與2010年比,沒有明顯改善的話,那麼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這四座城市,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將會達到8500多人,因此產生的經濟損失會達到68億人民幣。這樣的一個數字,我們一定要想想,發展和環境之間,到底應該如何協調,雖然在目前的這個環境下,這兩個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協調,而且是具有對抗性的。我們之所以在關注這個問題,在遇到這樣的一個巨大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本能地就要向其它國家,在歷史上遇到的相關的,是否會有相關的類似的經歷,這個時候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英國的倫敦,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播放短片)
解說:
高聳的煙囪,濃密的煙霧,流淌的鋼水,轟鳴的機器,這是去年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既展現了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改變,也揭示了工業革命給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極大破壞。早先因為人們還沉浸在工業發展帶來的喜悅之中,所以時常被籠罩在霧霾之中的倫敦,還經常被很多人認為這是浪漫的象徵。直到1952年12月發生的駭人聽聞的「倫敦煙霧事件」,才將沉醉在工業革命勝利中的人們徹底喚醒。
畫面提示:1952年新聞
解說:
不僅讓船隻無法出航,它其實讓每一個人都很不舒服。
解說:
從1952年12月開始,由於大氣中的污染物不斷積蓄,許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難,倫敦城內到處都可以聽到咳嗽聲。
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親歷者:
大霧到處都是。
很刺鼻,又髒又黑。
房間裡都是灰濛濛的。
那天晚上,大霧非常濃烈。
解說:
當年,倫敦城裡的大部分戲院都停止了演出,因為觀眾根本看不見舞台,市內的交通也基本癱瘓,因為警察要打著火把才能指揮交通,而在城郊的很多農場,農民還給牲畜戴上了口罩,以防止中毒。
畫面提示:1952年新聞
解說:
大霧讓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慢了下來,讓能見度變得非常差,非常危險,人們不僅頭疼怎麼去上班,更重要的是怎麼能回到家裡。
解說:
由於交通系統基本癱瘓,很多人選擇步行回家。梅裡特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
梅裡特:
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就開始呼吸困難,在晚上,我聽見我媽邊在敲隔壁的門,邊在大叫尋呼幫助。
解說:
梅裡特的父親在不久後,便因為肺病去世,享年42歲。根據記載,在濃霧瀰漫的四天時間裡,死亡的人數就達4000多人,兩個月後又有8000多人陸續喪生。一位參加救援的醫生回憶到,他曾經想把一個患者送到醫院救治,但是醫院裡因為大霧來就診的人太多,所以根本無法收治。
醫生Horace Pile:
有家醫院同意接收後,我們鬆了一口氣,當我衝到後面,把救護車門打開時,卻看到那個人已經過世了。
解說:
倫敦的這場浩劫,讓整個社會開始反思,為什麼一場大霧能奪走那麼多人的生命?1956年,英國政府通過了潔淨空氣法案,採取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的爐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置無煙區,禁止燒煤,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氣污染程度降低了80%。而對於我們來說,PM2.5走進公眾的視野也僅僅才一年左右的時間,2012年2月,國務院發佈了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首次增加了PM2.5的監測。隨後,各地對於PM2.5的監測才進入正規。而回首1952年的倫敦,或許能夠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一些嚴肅的思索。
主持人:
理想穿越霧霾這樣的一個距離,英國人是走了超過半個多世紀這樣的道路,那麼英國之霧也就給後來人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經驗,我們今天看,無非是兩條,一個就是強制性,第二就是宏觀調控。那這個過程,在給當時的英國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來連線中央電視台駐倫敦的記者唐湘偉。唐湘偉你好,首先說一下你自身的經歷,因為你到倫敦常駐已經兩年的時間了,到那兒,這兩年對比一下,和在國內空氣的對比,你的感受是什麼?
(記者連線)
唐湘偉本台記者:
這個問題我非常願意回答,因為切身體會挺多的。就拿我自身的皮膚過敏症來說,我在北京曾經得了嚴重的過敏症,醫生在給我做了全面的檢查和皮膚的過敏測試後,得出結論說,我的皮膚的過敏源是塵螨,塵土的塵,螨蟲的螨。也就是說空氣污染嚴重時,空氣中的微細顆粒都能直接影響我的病情,因此我在家中從來都不敢鋪設地毯等容易積累塵螨的物件。在病情最為嚴重的時候,我的雙眼甚至整個面部都是腫脹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要用眼藥水和抗過敏藥來控制病情。兩年前,我來到了英國後,由於這裡的空氣要比北京潔淨很多,我的皮膚的過敏症大幅緩解,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沒有用藥了。如今的倫敦,已經很多年看不到舊時文學作品中經常描繪的霧都風情,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層薄霧的白色霧靄,空氣污染帶來的困擾早已消散在每天的清爽的空氣中。
當地時間今天早晨,倫敦落下了今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空氣更顯清新。其實我們所在的辦公場所,是倫敦的市中心,也感受不到空氣污染所帶來的痛苦。
主持人:
湘偉,你說到自身的經驗,你一定擔心,到時候你結束在英國的任期之後,回到北京又該怎麼辦。不妨我們回顧一下,1952年,倫敦經歷了這場大霧之後,當時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叫做《清潔空氣法案》,當時這部法案限制的主要是什麼,它的強制性有多高,你給我們介紹一下。
唐湘偉:
60年前,那個震驚英國乃至世界的霧都劫難,使人們痛下決心,一定要徹底治理英國的空氣。世界上第一部《清潔空氣法》要求「嚴格控制空氣污染,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灶具,減少煤炭的用量。」現在我們的記者站,現在使用的灶具必須是天然氣的,就連英國人喜歡使用的傳統的壁爐,由於要大量地燃燒木炭,也被限制使用,這自然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滿與反對。但是為了空氣新鮮,人們只能接受這樣的規定。
另外英國政府積極提倡冬季采暖,集中供暖,煙煤污染的大戶,發電廠、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據我所知,英國大型的企業本田汽車製造廠,離倫敦市中心有200公里左右的樣子。英國許多的大型企業都開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等,英國政府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舉措,對小汽車尾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倫敦市中心還設立了污染遣散點,警察可攔截有過多排污跡象的汽車,對其進行測試,並有權對未通過測試的車主實施處罰。
主持人:
另外你給我們最簡單地介紹一下,這種強制性,人們能不能理解?
唐湘偉:
可以說,空氣的新鮮大家是非常理解的,哪怕有一些異議,大家一直在這麼做。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謝湘偉從英國給我們介紹的情況。我們說現實和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這個理想之間的距離,還是有的,但是應該說智慧不是問題,距離也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是不是我們有決心。如果政府能夠把責任擔當起來,下決心去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我們每一個人把責任承擔起來,去保證有一份藍天和白雲,那麼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距離,就不會再遙遠。好,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