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儘管中國擁有299.7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面積,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但至今中國仍沒有一個完整的海洋戰略。同時,中國面臨著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
在黃海,中國與朝鮮和韓國存在著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
在東海,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列島被日本非法佔領;按日本的無理要求,日本與我國有16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
在南海,約12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尚處於爭議中,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文萊等國聲稱對南海某些區域擁有主權。
而且,海洋爭端非傳統安全威脅性日益突出,中國的海洋安全面臨著日趨嚴峻的挑戰需要中國盡快制定國家海洋安全戰略。
中國在宏觀戰略上應將海洋安全戰略置於國家戰略之中,不斷提升全民族海洋戰略意識,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
而在微觀戰略層面,中國應積極、靈活地妥善處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海權問題與海洋權益爭端,維護好中國的海洋權益。
因此,中國應盡快構建「兩洋」戰略(印度洋戰略和西太平洋戰略),堅決捍衛與維護國家主權完整與領土統一,營造服務於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全面參與國際海洋制度與海洋秩序的建設。具體而言:
第一、成立國家海洋安全委員會以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積極妥善地處置與相關國家的海洋糾紛,積極推動海洋資源開發。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政治外交形勢的變化,中國海洋權益面臨錯綜複雜的形勢,許多矛盾日益凸顯,圍繞資源爭奪、島礁主權、海域劃界和通道安全的爭端態勢進一步加劇。維護海洋權益的形勢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形成新的挑戰。我國既要堅決維護好國家的海洋權益,又要注意建設和諧的海洋國際環境。在應對處置島嶼爭端過程中,中國應盡早成立國家海洋安全委員會,對外代表中國政府統一處理協調中國在海洋權益、海洋開發與海洋爭議等方面的問題。
第二、中國是典型的陸海複合型國家,決定了中國必須努力在海陸兩個方面的發展保持一定平衡。而陸地邊界的安全問題始終是中國安全戰略中的重心。
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使得中國不可能發展全球性的海權,中國的反制不會對美國的全球海洋霸權構成威脅。因此,中國應積極加強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加強彼此的戰略關切,積極妥善處理好中美關係中的海權問題,規避或減少衝突。
同時,中國應主動加強對中日海洋權益爭端的戰略反制舉措。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為原則,積極探索和平解決中日海洋權益爭端的新途徑。
最近,日本安倍首相訪問了東盟三國(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這是安倍再度出任日本首相後的首次出訪,提出了有關亞洲外交基本方針的「安倍主義」,主張使亞洲經濟圈有利於日本經濟的重生,積極在亞太地區構築對華包圍圈。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的日趨崛起,中國在世界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日趨上升,特別是在東南亞影響力與日俱增,安倍希望在包括東盟、印度及澳大利亞在內的亞太地區構築雙邊、多邊等多重關係,構築「對華包圍圈」。
而且,安倍還致信北約聯手應對中國的「海洋崛起」。
新年伊始,美國奧巴馬總統簽署了新一個財政年度的《國防授權法》,第一次將「釣魚島防衛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寫入了該法案,並明確美國反對第三方通過「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來解決問題。此舉表明了美國政府放棄了在釣魚島問題上「不選邊」的立場,美國在釣魚島領土主權問題上直接支持了日本政府,嚴重影響了中國維護領土主權的意志。
安倍在接受TBS電視台採訪時還表示,釣魚島「主權問題」沒有任何交涉的餘地,而且安倍政權正著手制定陸海空一體化的「綜合防衛戰略」,將中國列為主要牽制對象。
周邊海洋挑戰勢將伴隨中國崛起的全過程,中國的戰略形勢面臨著兩個南北夾擊:南海與東海面臨著衝突的可能性和美、日聯手與合圍的危害性。日本積極對華進行「圍堵外交」,主動拉攏韓國、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度等亞太國家對抗中國。欲借國際社會向中國施壓,謀求中國向日作出外交讓步。而奧巴馬政府主張重視亞太地區,積極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加強了中國周邊國家的關係,並強化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
中國必須妥善處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海洋權益爭端,確立處理南海問題的新理念,堅持「雙邊協商」的具體策略,力避南海問題國際化。客觀認識區外力量向南海地區的滲透,並積極尋求應對之策。
在中國海域面臨建國以來最複雜的態勢下,中國構建「兩洋」戰略的重要性日趨凸顯,中國只有盡快構建具中國特色的「兩洋」戰略,繼續加強海軍現代化建設,推進藍水海軍建設,統籌其他兵種建設。以圍繞建設航母戰鬥群為中心,加速中國首個航母戰鬥群形成戰鬥力,引領中國海軍編制體制、艦船裝備、軍事訓練以及作戰運用研究的發展方向。積極應對海洋挑戰,積極作好軍事反制措施的準備工作,積極破解海洋困局,才能突破美、日等國的戰略遏制,堅決擊破安倍構築的對華包圍網,徹底粉碎企圖圍堵中國的陰謀,在事關國家領土主權的問題上絕不退讓,以確保中國的核心利益及海洋權益不受侵害。
第三、中國 「兩洋」戰略的內涵:
中國作為太平洋西岸的貿易強國,必須有中國特色的全球海洋戰略。而 「兩洋」則是中國海洋戰略的重心。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國的「兩洋」戰略即指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海道是中國的咽喉要道,中國每年近三萬億美元進出口貨物的大部分都經過此,太平洋的安全尤其是西太平洋的安全,是中國成為貿易強國極為重要的一個前提。中國必須用全力保證其安全與暢通。
而構建中國特色的「印度洋戰略」則成為中國「兩洋」戰略的重點。
印度洋是中國通向南亞、中東、西亞和歐洲、非洲重要的交通、貿易、能源通道,在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印度洋是中國走向海洋、發展海洋戰略的重要通道。中印關係是中國構建印度洋戰略的核心,中國應繼續深化與印度的雙邊關係,將發展與印度的戰略合作關係列為中國對外政策的優先內容,並積極利用與印度洋沿岸國家之間的關係,尋求戰略支點,積極按照國際慣例打造海外戰略支撐點,適時建立軍事基地,打通印度洋的陸上通道。中國在平等、互利與發好協商基礎上,在他國建立相對固定的海外補給點、人員休整點以及艦機靠泊與修理點。
未來十年內,中國有望在印度洋地區最終形成以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為核心的北印度洋補給線,以吉布提、也門、阿曼、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為核心的西印度洋補給線,以塞舌爾、馬達加斯加為核心的中南印度洋補給線的三線遠洋戰略支點態勢,從而豐富中國「印度洋戰略」,進一步提升中國有效承擔維護國際海上戰略通道安全、維護地區及世界穩定的大國責任和能力。
並盡早啟動打通克拉地峽的計劃,克拉地峽對中國構建「兩洋「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改變歐亞貿易路線,而且可以縮短中國對歐洲、非洲的貿易航程,提高運輸安全性。進一步發展與緬甸的戰略夥伴關係,借助緬甸走向印度洋。
早日建成泛亞鐵路,打通大西南陸上通道,直達印度洋。中國積極構建「印度洋戰略」,可以打破島鏈封鎖與馬六甲困局,跳出美、日等國的戰略包圍圈,大幅度增強中國的戰略威懾力,從根本上改善中國的戰略處境,加速中國的復興崛起,並改變世界格局。同時,中國應利用與阿拉伯國家在政治和傳統上的基礎,建立和長期保持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存在。
第四、中國「兩洋」戰略的目標:
中國「兩洋」戰略的目標是採取先易後難策略,明確「兩洋」戰略方向,有效開拓中國的出海口,實現「兩洋」出海的戰略構想,全面保障國家的戰略安全,使中國走向世界性海洋大國,從而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具體而眼:
中國「兩洋」戰略的近期目標是設法減少海洋問題可能對中國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威脅或損害,不斷完善海洋體制機制建設,繼續完善海洋領域的政策與法律制度,為收複島嶼與巖礁創造有利條件。強化對海洋島嶼的管轄管理,加強領海基點、島嶼、礁石以及相關重要水域的航標建設,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維護海上航行秩序,主動參與國際海事規則等方面的制定,提高話語權。主動與有關國家建立相關磋商機制與海上安全對話機制。
中國「兩洋」戰略的中期戰略目標是創造各種條件,利用國家綜合性的力量,積極努力解決相關海洋爭議問題,實現區域性海洋大國目標。具體目標為,逐步收複和開發他國搶佔的島嶼和巖礁,並採取自主開發為主、合作開發與共同開發為輔的策略。
中國「兩洋」戰略的遠期戰略目標是最終成為世界性海洋大國,全面處置和解決海洋問題,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充分利用全球海洋及其資源。
簡而言之,中國的「兩洋」戰略就是東出太平洋,確保中國現代化成果不受到任何威脅,必須破除所謂第一、第二島鏈,有效控制第三島鏈的威脅,維護國土安全,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同時,西進印度洋,維護中國的能源與貿易安全。因此,中國的「兩洋」戰略構成了21世紀中國國家安全整體戰略的一部分。
21世紀應該是「中國的兩洋世紀」。中國必須構建具有本國特色的「兩洋」戰略以適應全球地緣政治中心向亞洲轉移的事實以及中國地處亞洲中心的地緣政治地位。
總之,中國在構建「兩洋」戰略中,必須著眼於中國的經濟實力與海外利益拓展,確立「兩洋」戰略取向,研究制定中國可能參與的海洋通道範圍及運營方式,保障中國的海洋戰略運輸通道的安全,真正實現陸海通達的目標。加強強軍戰略,特別是要不斷加強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加強軍事演練,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制定中國「兩洋」戰略的路線圖,以太平洋為重點,以印度洋為發展目標,促成區域互動格局,使中國「兩洋」戰略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的同時,具有戰略性和長遠性,從而為實現中國的復興崛起創造更為有利的海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