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南方日報報道,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表明,剛剛過去的2012年,廣東經濟抵住了內外壓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實屬不易。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廣東後面的「追兵」日益逼近,在新一輪發展中,廣東如何繼續保持排頭兵的優勢?昨日下午分組審議報告時,代表們說成績、議差距,為廣東加快發展建言獻策。
找差距??廣東有些指標已比不上江浙
「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例舉了江蘇和廣東差距越來越近,聽了報告之後,緊迫感和憂患意識油然而生。」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雄審議報告時說。
省人大代表、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曾志權說:「廣東這麼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追兵已經『咬』到屁股了,拿去年我們省的GDP來說,江蘇只差我們3000餘億元,財政收入只相差300多億元。」
省人大代表、副省長劉志庚說,廣東應該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應對追兵。江蘇、山東、天津的勢頭非常好,尤其是實際利用外資、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稍不留意,廣東很快就會被別人趕上了」。
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說,對照國內先進城市,廣州在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生態建設、人民生活、文化發展、輻射帶動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差距就是發展空間。接下來,廣州要以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為總抓手,做強提高城市功能,以轉型升級促加快發展,以加快發展促轉型升級,努力做到「五個提升」: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環境影響力和提升城市輻射力。
「目前廣東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比江蘇少1萬億元左右,如果按照1:1的投入產出比,江蘇每年將比廣東多1萬億元。」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繼興說,關鍵是要加快經濟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省人大代表、副省長招玉芳說,近幾年來我省招商引資的勢頭比起江蘇等省份,顯得稍有不足。她舉例,去年江蘇省實際到位資金超300億美元,而廣東只有200多億美元,少了江蘇100億美元。「我們是不是該思考自身的投資環境如何?」
列席省人大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省發改委原主任李妙娟說,廣東有些指標不僅比不上江浙,還落後於其他省份。「卸任以後,我走了國內不少省份,越走越不安,深深感到廣東與其他地方在城鄉建設、生態環境方面有差距,比人均財政支出,廣東還比不上貴州。盛名之下,廣東要有危機感!」
談優勢??改革意識強,轉型升級先優快
「早在2002年,已經說山東、江蘇要趕超廣東了。結果到去年,我們的經濟總量還保持全國第一。確實不容易!」在梅州代表團的分組討論會上,省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省長黃華華感慨地說,事非經過不知難,過去10年,難事大事多,但廣東在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外貿進出口總值等主要經濟指標上都持續保持全國第一。
省人大代表、副省長陳雲賢說,雖然追兵壓力很大,但也要看到廣東的優勢:第一,資金容量。整個廣東金融存款餘額超過10萬億元,江蘇不到8萬億,多2萬多億元資金存儲;第二,勞動力。廣東是全國最大的勞動力人口大省之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特區政策,以及試驗區,江蘇是沒有的。
陳雲賢還特別提到,廣東的轉型升級先於快於優於江蘇和其他省份,比如,廣東的三大產業比重,報告裡講到三產比例是5.0︰48.8︰46.2,江蘇是4.4︰54.4︰41.2,這表明我們的產業結構優化走在先。
林雄也說,雖然追兵很緊,但廣東有優秀的品質,有憂患意識,只要形成共識振奮起來,廣東無論從資源環境、人文環境而言,都是全國最適合加快發展的地方。
1繼續狠抓調結構 傳統優勢不能丟
黃華華建議,在科技創新上狠下功夫,沒有落後的產品,只有落後的技術。
招玉芳建議,要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代表紛紛出謀劃策,共商廣東未來發展。
黃華華表示,廣東過去能保持第一,關鍵是有「六大突出」。一是狠抓結構調整,促產業轉型升級十分突出;二是廣東的生命線——外向型經濟十分突出;三是科技創新十分突出;四是基礎設施建設十分突出;五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十分突出;六是民生改善十分突出。「其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這10年來的主線,提高產業含金量!」
對於廣東今後5年,黃華華提了5點建議:一是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二是加大力度培養一批跨國公司;三是在科技創新上狠下功夫,沒有落後的產品,只有落後的技術;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五是加快城鎮化,朝宜居宜創業目標發展。
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玉妹說,廣東要提升地方競爭力,實現「兩個率先」,還要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比如,「千人計劃」人才,廣東現在有146人。但是,江蘇已經有240多人。廣東多數聚集在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而在江蘇,即使是在蘇北等欠發達地區,也引進了「千人計劃」人才。
招玉芳認為,廣東要繼續當領頭羊、排頭兵,就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粵港澳合作水平、對台和僑務工作水平和旅遊發展水平。她介紹,去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為9838億美元,增長約7.7%,高出江蘇4000億美元,這是廣東的優勢。
省人大代表、東莞市市長袁寶成也提了個建議:省政府進一步堅持市場化趨向的同時,應加強對經濟和科技的宏觀指導和個案推動。他說,江蘇這幾年在科技上一直發展得很快,政府抓得狠,投入也大,現在投得多將來就得到得多。
2促區域協調發展 形成「多條腿走路」
曾志權建議,加大力度實施產業轉移政策,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陳雲賢指出,報告中有3個數字表明我省發展機遇巨大:一是兩個80%。全省80%經濟總量在珠三角,珠三角80%經濟總量在廣、深、佛、莞4市。兩個80%之外是我省未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港珠澳大橋2016年建成,將帶動珠三角西岸城市掀起新一輪發展機遇;隨著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提速,發展機遇非常廣闊。二是我省第三產業比重占46.2%,與發達國家比較,至少有15%以上的提升空間,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廣闊;我省通過金融綜合改革,大力發展產業金融、科技金融、民生金融等,機遇巨大。三是我省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從1.3%提高到2.1%。隨著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轉型升級機遇巨大。
曾志權建議,在韶關等欠發達地區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形成核心增長極。曾志權強調,按照「提升珠三角、帶動東西北」的戰略部署,加大力度實施產業轉移政策,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努力形成新的增長點,使廣東形成「多條腿走路」。
省人大代表、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認為,要實現「兩個率先」就要把推動區域協調均衡發展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
加強配套服務,促進民企發展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經營規模超100億、500億、1000億的大型骨幹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 圍繞如何促進企業發展,特別是民企健康發展,代表們紛紛拋出自己的觀點。
培育大企業廣東大有可為
廣東應該一方面培植上百億上千億元的民營企業,一方面發展好中小企業,兩條腿走路,兩頭都不能放。
「廣東要高度重視結構調整,高度重視民營企業,因為它的根畢竟在我們這裡。」省人大代表、副省長劉志庚談到,民營企業的稅收貢獻非常大,繳納的地稅多,對於地方財政貢獻大。接下來,廣東應該一方面培植上百億上千億元的民營企業,一方面發展好中小企業,兩條腿走路,兩頭都不能放。
「廣東在大企業培育方面,還有很大空間。」省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張房有列出了兩組數據:去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廣東是37家,北京是98家,江蘇是51家,山東48家,浙江42家,廣東排在4省市後面;而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廣東有23家,江蘇108家,浙江142家,山東43家,河北有25家,廣東比河北還少。
「培育大企業集團和骨幹企業,可以增強廣東經濟的後續發展能力。」張房有認為,培育大企業集團不是搞壟斷。大企業除了能在產值、利稅、就業等有所貢獻外,還可以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發展。此外,「爛船還有三分釘」,大企業集團還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而很多中小企業一有風吹草動就倒下了。
張房有建議,既要靠市場無形之手,又靠政府有形之手。現在企業在市場打拼使盡了渾身解數,政府要相應地適當出手。希望省政府調整產業組織政策,以產權、產品、技術為紐帶,引導、積聚大企業集團的形成。其次,要培育大企業集團突破性創新能力,尤其是在研發上創新,集中有效資源在創新上求得新突破。另外,可以出台政策,鼓勵大企業集團走產融結合的道路,解決發展中的可持續發展資金問題。
要為民企加強配套服務
廣東培育大型民營企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大刀闊斧地出台促進政策,並提供製度保障。
劉志庚認為,配套設施也要跟上,尤其要重視交通建設。目前粵東西北地區還有11個縣沒通高速公路,接通外省的高速公路也要加快建設,路不通,就影響發展。
省人大代表、湛江鴻智電器總經理宋亞養談到了他對粵西交通建設的期待:「湛江離廣州短短400多公里,但是現在車程就要4個多小時。希望盡快開通湛江到廣州的高鐵。包括對公路路網、園區設施的投入,讓民營資本因路通而活躍起來。」
代表們呼籲政府加強對民企的政策傾斜。「從前我們看重引外資,政策卻忽視傾斜向我們本土的民營企業。」省人大代表、北師大珠海分校社會學系主任范時傑強調,今年的報告中轉向看重「優化企業存量」的問題,而不是只注重增量。這樣民企才能給當地政府有效創造財政收入和就業。
珠海團及時給予政策上的回應,省人大代表、珠海市長何寧卡透露,珠海目前正在研究並尋找相關項目和民營企業合作,以這種模式讓民營資本能進入基礎設施建設中來。提升民營資本發展效率,也是促進民營資本轉型升級的好渠道。
省人大代表、廣州千江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小鋒建議,廣東培育大型民營企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大刀闊斧地出台促進政策,並提供製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