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韓國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在北京時間30日下午3時發射升空。發射10餘分鐘後,韓國官員稱「羅老」號已進入目標軌道,發射成功。對於韓國而言,發射「羅老」號是走向太空強國的第一步。即使在缺乏獨立技術和盟友幫助的情況下,韓國人也從未放棄過送火箭上天的念頭。
最後一次發射終成功
韓聯社消息稱,「羅老」號在發射2小時前開始注入燃料,在預定發射時間15分鐘前自動進入倒計時。「羅老」號發射後9分鐘內(540秒)經過整流罩分離、一級火箭分離與點火、二級火箭點火和衛星分離等階段進入預定軌道。韓國官員表示,「羅老」號發射成功。
據悉,「羅老」號在發射1小時後可初步確認是否正常進入軌道,發射2小時後,位於挪威斯瓦爾巴德的地面衛星接收站將對衛星信號進行初步探測。韓國科學技術院人造衛星研究中心會對衛星展開進一步的追蹤探測,最終判斷衛星是否正常運轉,整個過程需要大約12小時。若最終證實成功,韓國將正式成為世界上第10個能夠自主研發火箭的國家。
若羅老號科學衛星能順利升空並進入軌道,將在未來一年間每日繞地球運行14圈,期間測定宇宙射線及電離層相關數據,並檢測韓國自主生產的圖像傳感器、飛秒激光器等零部件在宇宙環境中的使用情況。
發射過程「一波三折」
2002年8月,韓國正式啟動了「羅老」號火箭工程,近10年間共投入約5200億韓元。由於韓國航天工業基礎薄弱,缺乏相關技術,無法獨立製造大型火箭,只好求援於俄羅斯。根據韓俄政府間的協定,「羅老」號第三次發射無論成功與否,使命都將完成。韓國政府已經從2010年開始著手研製自己的火箭,設計目標是能將1.5噸的衛星送入軌道,預計2021年完成研製並發射。
韓國曾於2009年8月和2010年6月兩次發射「羅老」號,但均未進入正常軌道,遭遇失敗。而此次第三次發射因一級火箭上端出現異常,在最後時刻被宣佈取消。
2009年8月,「羅老」號在幾經推遲後首次發射,但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這也意味著韓國首次衛星發射失敗。調查結果顯示,「羅老」號在發射過程中,一級、二級推進器分離、衛星分離都成功進行,但衛星整流罩分離出現了問題。
2010年6月,韓國計劃再次發射「羅老」號,但再次經過推遲後的發射也未成功,火箭升空後不久就與地面失去聯繫,並在空中70公里處脫離預定軌道,爆炸墜毀。
2012年10月26日,因注入燃料部位發現縫隙,「羅老」號原定當天的發射被推遲至11月9日至24日,後來又因種種原因,韓國又將發射推遲到11月29日進行。但因一級火箭上端出現異常,29日的發射再次被取消。
韓國人的「太空夢」
韓國媒體將「羅老」號比作韓國的「太空之夢」,發射「羅老」號是韓國走向太空強國的第一步。即使在缺乏獨立技術和盟友幫助的情況下,韓國人也從未放棄過送火箭上天的念頭,「捆綁式」發射一再令人失望,也在所不惜。
有專家表示,除急欲躋身「太空俱樂部」之外,通過提升航空技術為發展帶去新的增長力、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分一杯羹,並推動彈道導彈技術的提升,也無疑是韓國所企盼的連帶經濟和軍事效應。
除了經濟效應,成功開發火箭技術對韓國來說還有著特殊意義。在目前朝鮮半島南北對峙情況下,火箭運載技術和運載能力發展競爭是朝韓對抗和心理戰的重要領域。尤其朝鮮在去年12月成功發射「銀河3號」火箭後,相較之下,韓國的「羅老號」不是發射失敗就是推遲發射時間。有媒體甚至認為,韓國的「斯普特尼克衝擊」來臨了。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號」後,給整個美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