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三農」問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這五個「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有名詞——「五個一號文件」。時隔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 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回歸農業。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一號文件公佈。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受權全文公佈了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發。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公佈,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下發。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下發。2012年2月,《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下發。至此,中央在新世紀已出台了九個關注「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鑒於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作用,我們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次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精神,供大家回顧和參考,從中可以看出中央在農村改革和發展方面的政策軌跡。
1982 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並對當年和此後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
聯產承包制是偉大創造
1983 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這個文件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文件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是當前的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森林過伐、耕地減少、人口膨脹,是我國農村的三大隱患。解決上述三個問題,必須強調黨員、幹部帶頭,模範地執行政策,杜絕不正之風。要按照我國國情,逐步實現農業的經濟結構改革、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
承包土地15年不變
1984 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為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文件明確了農村進行商品生產的重要性,提出只有發展商品生產,才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把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使農村繁榮富裕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幹部學會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利用價值規律,為計劃經濟服務,才能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現代化。繼續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擴大市場調節力度
1985 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採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系統化,同時從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產業結構調整、交通、支持鄉鎮企業、鼓勵人才流動、放活金融政策、加強小城鎮建設等十個方面活躍農村經濟。文件還提出擴大市場調節,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的需求,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文件進一步擺正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同時明確提出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允許其存在和發展。文件指出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還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區農民種糧的興趣有下降的跡象,在農村經濟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出現了不協調現象,城鄉改革匯合後各方面利益關係的調節更加複雜。要認識到,發展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不但反映經濟規律,也反映著自然規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2004 年2月8日,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一號文件」,也是時隔18年後中央再次把農業和農村問題作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文件要求,要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005 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七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八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九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
2008 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十個「一號文件」。文件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並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主題,切中了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要害,抓住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問題,是黨中央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從農村發展迫切需要出發,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陳錫文解讀 文件解讀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含金量高 跨越藩籬 超越夢想——寫在第10個一號文件公佈之際 我國將長期堅持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2009 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十一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意見》指出,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充分估計困難,緊緊抓住機遇,果斷採取措施,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安定。 「一號文件」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 充分用好重農強農的政策武器 穩定糧食生產 保障有效供給 我國加大支持農民種糧力度 全力解決農民工就業
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2010年2月1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十二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意見》指出,當前,我國農業的開放度不斷提高,城鄉經濟的關聯度顯著增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日益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挑戰也在疊加凸顯。面對複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生產上新台階的制約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公佈 強力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2010年一號文件有重大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 2010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誕生記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十三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共中央首次系統部署水利改革發展全面工作的決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舉措。文件強調,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水利現代化道路。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2012 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