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不買房這一年又白幹了」「現在錢真是不當錢用,連進個菜市場沒有百八十元都出不來」,這類感歎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不絕於耳。
2012年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逼近百萬億元大關,全年GDP達到51.93萬億元,中國M2與GDP的比例再度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88倍,這使得「貨幣超發論」再度成為當前人們議論的焦點。
貨幣增速過快催生資產泡沫
在上海一家事業單位供職的高華2007年初在上海九亭奧林匹克花園小區看中一套76萬元的期房,但由於一些原因,他並未出手。時隔三年,經歷過無數次看房,2009年底他終於出手了,但價格卻翻了一番,最後成交價為146萬元。
「同一套房子,真沒想到轉了一圈還是買回來了,不僅房價漲了一倍,還搭了三年的房租。」高華無奈地說。不過,他並未過於沮喪,因為這個價格在2009年底已經算是上海的價格窪地了,現在這套房子在他手裡又漲了三四十萬元。
「貨幣增速過快——形成通脹預期——老百姓規避通脹——購買資產——形成泡沫」,這已經成為貨幣擴張影響的基本路徑。如果把這個鏈條繼續延伸,資產泡沫一方面推動資金脫離實體進入虛擬經濟,造成產業空心化,另一方面泡沫破裂的可能又時刻威脅著經濟的穩定運行。但無論如何,在貨幣供應的高速增長下,同樣數額錢的價值被攤薄了,卻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12年末,中國M2餘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這一數字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
2009年—2011年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為深重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正是中國M2投放量迅速膨脹的階段,增速保持在20%左右的高位,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幣貢獻了48%,而隨之而來的是2010年前後面臨的流動性氾濫,資產價格飆升,不僅僅是樓市、股市,甚至藝術品市場、另類理財等各種資產和概念都出現泡沫化傾向。
貨幣有沒有超發?
我國究竟存不存在貨幣超發?衡量貨幣是否超發的標準究竟是什麼?「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近年來一系列流行詞似乎為貨幣超發作了一個註腳。
「判斷貨幣是否超發實際上一個可靠的指標是看物價是否穩定。」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從通脹角度來看,近十年來,中國還是存在著階段性的「貨幣超發」。這兩次「貨幣超發」分別發生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兩階段CPI的同比增速均超過5%。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去年底在一次演講中,對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超發貨幣的解釋稱:中國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經濟,於是採取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吃藥肯定有一點副作用」,如果當時退出政策再快一點效果可能更好。
不過,單純通過M2的絕對值和M2與GDP的比值來評判貨幣有沒有超發並不科學。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中國M2與GDP比值較高由來已久,並不是2009年之後才出現的現象,造成這一比例較高的原因,一方面與中國的貨幣化進程相關,以往很多非市場交易的產品開始進入市場,自然需要更多的貨幣;另一方面是與我國的社會融資結構相關,社會融資結構中大部分的融資來自銀行,M2必然很高。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鄂永健也認為,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社會融資結構中信貸占比較高,間接融資比例較低,而信貸本身具有貨幣創造的功能,這也是導致中國貨幣餘額較高最主要的原因。
百姓有沒有辦法?
北京的姚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08年剛畢業時候,每月收入只有5000元,但年底還可以省下2萬元,現在雖然月入過萬元了,但年底卻囊中羞澀。「2008年我在北京二環邊上租的一套房子的房租是1400元,而現在同樣面積的房子在南四環邊上也要2700元。」
面對通脹預期,老百姓怎麼辦?如何保衛自己的財產不受侵蝕?一時間黃金、房屋、大宗商品、理財產品等,都成為老百姓追逐的抗通脹「利器」。
奚君羊認為,黃金、白銀以及其他的投資,長期看是否能夠戰勝通脹,缺乏理論上的支撐,而且它們的價格波動幅度過大,很難用一套指標去評判價格高低。
真正帶來通脹風險的主要是看M2餘額的增速,巨額的貨幣存量未來是否會形成比較大的通脹,取決於未來施行什麼樣的宏觀政策,只要未來增量不失控,物價上還是會比較安全。讓老百姓稍微心安的是,這一增速已經開始回調。
鄂永健表示,一般而言貨幣增速會比GDP增速與通脹率之和略高,而我國14%的貨幣增長目標已經回到比較合理的增長範圍,另一方面我國的直接融資的發展呈現好的趨勢。
「老百姓對資產越來越敏感,要讓老百姓安心,需要給他們一個穩定的預期。」魯政委認為,央行要為物價穩定建立一個恰當的保障機制,否則老百姓任何的資產配置都是徒勞的,「傾巢之下豈有完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