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軍工行業給國人帶來了一系列的驚喜。許多新的裝備,特別是具有突破性的,填補空白的新裝備研發不斷出現。被網友們稱之為「井噴」現象。很多的媒體都圍繞著這一話題進行廣泛的報道,很多的專家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解讀。今天在這個高熱度的「井噴」背景下,我認為,應該以一個更平和、更冷靜的心態去看待這樣一個「井噴」現象。
實際上,今天擺在軍工行業面前的道路依然是坎坷的,依然是漫長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軍工企業依然任重而道遠。
我認為,中國的軍工企業未來的發展,或者說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三大難題。
第一,是需要繼續攻克,或者說跨越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些重大核心技術障礙。比如說航空發動機,無論是看到五代機的研發,還是運-20的試飛,很多人首先問:「發動機怎麼樣?」我們的國產發動機能夠承擔這樣的平台嗎?能夠為我們的大運平台,為我們的五代機平台提供充沛的動力?這些新的航空平台,能夠有一個澎湃的「中國心」嗎?實際上,這些問題都體現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目前中國的軍工企業在一些重大的核心技術問題上,依然面臨著技術障礙。要想真正研發出具有完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要想真正在新裝備研發過程當中由必然王國走入自由王國,那麼就必須突破這些重大的技術障礙。這是擺在我們軍工企業、軍工人面前需要解決的第一大難題。
第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十八大報告當中專門提到了,要加強國防科研、國防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實際上是建立在自主生產、自主研發之上的一個更高層次的領域。如果回過頭來看一看那些讓我們感到喜悅和興奮的、那些在「井噴」當中噴出的產物的話,我們就會冷靜的、清醒的發現,其實這些東西,大多還都處在自主研發狀態,甚至個別的還處在自主生產這樣的一個階段。要想真正進入到自主創新階段,還有相當的長路要走。
不管是五代機的J-20、J-31,還是正在試飛當中的運-20,它們都不能說是自主創新的產物。因為相應技術在國外早已出現,而我們所做的,還依然是填補我們的空白,我們所做的,還依然是追趕。在另一些大型項目當中,比如說「遼寧號航母正式入役」,實際上航母的研發、生產,我們還需要走過自主生產和自主研發這樣兩個階段。而對於加強我們自身的國防實力,使國防能力真正能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的話,還必須像十八大報告當中所要求的那樣,具備自主創新能力。也就是說,中國的軍工企業,中國的軍工人,應該能夠自主創新出引流潮流的理念、引領潮流的概念,在這樣的理念和概念下,來研發更新一代的技術裝備。舉例來說,比如「五代機」,實際上「五代機」這個概念,是由美國人提出的。美國在這樣的一個概念和理念下,研發出F-22和F-35,它得到了世界範圍的認可,大家紛紛都去沿著這條路去追趕,去發展。未來中國軍工人的自主創新,就要求我們能夠提出這樣一些觀念、理念,能夠提出這種世界性的行業的標準性的東西。只有達到這個水準,才能算是真正達到自主創新。顯然,我們距離自主創新,還有相當長的差距。
第三,提升和加強自我造血機能。除了突破重大技術障礙和實現自主創新之外,中國的軍工行業實際上還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難題。就是加強自我造血的能力,從世界範圍來看呢,大型的軍工企業,它不可能單純的依靠國家的投資和本國軍隊的訂貨來維繫發展。如果沒有更廣闊的用戶,如果沒有佔領國際市場的能力,那麼這些大型的軍工企業,就不能可持續發展。
比如,歐洲的航空工業,從二戰結束以來至今,一直處在一個相對衰退、萎縮的狀態。究其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對國際市場佔有比例的份額。當一個型號的裝備能夠較好的佔有國際市場的足夠的份額後,軍工企業就會處在一個快速的發展時期。比如說,像法國的達索航空公司。而一旦它的產品無法再佔有國際市場上更大的份額,那麼這個企業的研發生產能力就會迅速的萎縮。單純依靠國家的投入,依靠本國軍隊的訂貨來維繫整個軍工產業的存在和發展,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方面的反例,前蘇聯的軍工行業應該說是世界一流的,無論其規模還是質量,都可以與號稱世界最強大的軍工行業——美國的軍工行業相匹配。但是他們缺乏的恰恰就是自我造血能力,因此在長時間的冷戰當中,在長時間的競爭、競賽當中,他們不但敗了下去也拖累了整個的國家經濟。這樣的一個教訓可以說是相當深刻的。因此,對於中國的軍工行業來說,如何提升和加強自我造血機能,是在未來發展當中,必須攻克的第三大難關。
只有攻克了這三大難關,解決了重大技術障礙,解決了自主創新能力,解決了自我造血機能,我們的軍工行業才有可能真正在世界範圍內成為一個頂尖的領軍行業。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的軍工行業未來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