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報 兩會報道組 海巖)2003年,中國將當時的國家經貿委部分職能與國家體改委並入國家計劃委員會,並改組更名為國家發改委,一個被賦予「小國務院」稱號的超級實權部委自此誕生。十年來,先後經歷了馬凱、張平兩任部長,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中部分職能亦被分拆,而在人們眼中,低調的部長與令人敬畏的權力,是這一超級部委一直未變的標籤。
如今,在改革打響攻堅戰、新一輪政府機構調整箭在弦上之際,大權在握的國家發改委已然成為各界改革人士炮轟的第一標靶。此次兩會上,倡導改革者的批評也不再遮遮掩掩,將矛頭直指國家發改委只審批、不改革的弊端,改革的下一步首先就要改發改委。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主任韓康就指,近年國家發改委審批項目減少千餘項,「可放權的都是邊邊角角、細枝末節,最重要的審批權卻越抓越緊」。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史亞軍也批評,發改委系統壟權,致使其它部門不能獨立決策和管理。比如,「建設農村公路,發改委擁決策權,交通部有責卻無權;本是歸屬住建部管理的保障房建設,多個環節的審批權卻歸發改委,職權的重疊讓部門之間扯皮推脫,監管有名無實」。
對改革發改委的呼聲,正前所未有的、猶如潮水般湧來,這實際也是政府改革的呼喚。眼下,經濟已經企穩,改革時機呈現。中央已經明確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中國經濟終究要從以低成本的要素驅動,轉向效率提升和創新驅動。世界各國的經驗早已表明,欲求得效率提升和創新驅動的成功,市場主導是惟一選擇。但改革走到今天,政府仍掌握大量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許多領域甚至有角色不斷加重之勢。
小到發改委,大到整個政府改革,如今改革最困難的就是理清政府權力清單,清楚界定政府的基本職能和權力,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政府部門已到向自身「亮劍」之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就用「拿刀割自己的肉」來形容其中的艱巨。未來幾年裡,有著「小國務院」之位的國家發改委,向自己「動刀」之時,便是政府改革獲得實質突破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