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3·11」後美軍曾想拋棄日本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3-1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後,人們在電視上看到了時任 日本首相菅直人乘坐飛機視察福島核電站、穿著防災服出現在東京電力公司總部;聽到了日美兩國對共同救災項目——「朋友作戰」的公開褒揚。但是在這些表象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鮮為人知的真相?

日本《朝日新聞》前主編、著名記者船橋洋一(以下簡稱船橋)歷時將近一年,對核事故中處於權力中樞的政治家、東京電力公司、自衛隊、美國政府和軍方等300多位有關人士進行了採訪,寫就了《堆芯熔化倒計時》一書。這本書為讀者還原了一幅真實的救災群像,以及在巨大災害背後的劍拔弩張和千鈞一髮。

「3·11」大地震兩週年前夕,《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對船橋進行了獨家專訪。

大難當頭,卻「沒功夫和美國打交道」

「同盟可以搭把手,但不會共命運。」船橋對日本自衛隊一位高官援引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話印象深刻。救災過程中,在常人看來也許牢不可破、無懈可擊的日美同盟,其實也異常脆弱。

船橋說,在《堆芯熔化倒計時》一書中,最想讓讀者瞭解的場面之一,就是日美同盟所面臨的緊張局面。

3月11日大地震發生後的幾天內,在華盛頓看來,對日本有太多的不清楚:誰才是這次核事故處理的總指揮?為什麼日本政府各部門沒有形成合力?這一事故已經超過了東京電力一個公司能夠解決的範疇,為什麼日本政府不掌控主導權?為什麼不出動自衛隊?

美國通過方方面面向日方拋出了這4個疑問。可以說,當時日美政府在相互理解上存在很大溝壑,而接下來,矛盾接踵而至。

14日深夜11點,美國駐日大使魯斯給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打電話,要求把美國核能監管委員會(NRC)官員派駐到首相官邸,但枝野以關乎國家主權為由斷然拒絕。

船橋認為,這是日美兩國在此次核事故中最緊張最一觸即發的時刻,他瞭解到這些情況時,都禁不住冒出冷汗。

當時,日本政府內部確實存在對美國派人常駐官邸意圖的懷疑。二戰中,美國向廣島、長崎拋下原子彈後也曾經派出團隊幫助日本進行後續處理,但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到現場收集有關數據。「日本被當作美國科學研究的對象。」船橋說,核事故發生後,日本有一種意見認為,難道美國還要像廣島、長崎核爆後一樣,再次把日本人、日本社會當作科學實驗的對象嗎?美國確實有許多核電專家,但他們是真想幫助日本?還是只想收集信息?

拒絕美國,一方面源於對美國的不信任,一方面源於對日本技術的過於自信。美國曾在上世紀70年代末發生了三里島核事故,後來核電發展處於停滯狀態,但同一時期日本共建造了50多座核電站。船橋說,在日本核能安全保安院內有一種聲音,認為日本擁有比美國更先進的核電技術。這種過度自信,導致日本一些專家以「處理核事故正忙著呢,沒功夫和美國打交道」為由,拒絕了美國提供幫助的建議。

但畢竟日本外務省、防衛省與美國國務院、國防部有過多年「2+2」合作的經驗,明白核事故關乎日美同盟的政治生命,最終外務省、防衛省掌握了主導,壓住了日本內部對美懷疑以及輕視的聲音。「但這花了4到5天的時間。」船橋說。

是否撤離,美國海軍、國務院激烈對立

經過採訪,船橋瞭解到,在這次救援行動中,美國國內也產生了不同聲音,其中海軍主張從日本撤出,而國務院持慎重態度,海軍與國務院、白宮之間發生了激烈對立。

核事故後,美國核能監管委員會和海軍核反應堆機構分別派員來到美國駐日大使館。海軍官員建議駐日大使讓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200海里(370公里)以內的所有駐日美國人緊急避難,並說情況可能更加危險。然而核能監管委員會工作人員卻勸告大使根本不用去聽海軍的錯誤言論。這讓美國駐日大使感到十分困惑。

為什麼美國海軍會如此強硬?船橋分析,因為美國海軍擁有核潛艇和核航母,而海軍是按照核潛艇原子爐安全標準來考慮避難的,也就是說,為了保全核潛艇的安全,需要「零風險」。但如果按照海軍200海里避難論的說法,美國駐日大使館不得不搬遷,在東京的美國人也都需要全面避難,駐在神奈川縣橫須賀的美軍基地也要撤退。

對於美國海軍提出的零風險,美國國務院想予以反駁,卻缺乏事實依據。船橋的書中記錄了一位美國政府高官的回想,「軍方立場是與其事後悔恨,不如在事態不明朗的情況下採取安全第一的保守態度,盡早避難。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拿出證據告訴軍方,事態不會進一步惡化。這也是最讓我們為難的。」

在美國官員看來,日本政府提供的信息並不可信,「我們拚命要求日方提供真實準確迅速的信息,但是沒能實現。」

險被拋棄,日美「海上友情」生裂隙

其實對於美國海軍當時急於撤退的心情,船橋認為需要給予理解。首先,美國駐日軍隊當時的首要任務是保衛駐日美國公民的安全。其次,核事故後,停靠在日本的美軍兩艘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和「羅納德·裡根」號均檢測到核輻射上升,擔心受到污染,駛離日本。美國航母是開展全球任務的,在美國看來,如果受到核污染的航母停靠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遇到困難的話,也將影響到美國全球戰略,最終有損日美同盟。

不過,美國政府最終沒有按照海軍的設想制定撤離計劃。如果美國在日本最危急的時刻拋棄日本的話,結果會怎樣?「這肯定會招致日本國民的反感,危機過後美軍想重返日本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船橋說,重視日美同盟的美國國務院最終把海軍撤退論的主張壓了下去。「在危難時刻,美國對日本不離不棄,日本政府對此十分感激。從結果來看,這強化了日美同盟,但這一過程卻是極為艱辛的。」

但日美同盟「牆壁上的這道裂縫」能夠徹底消除嗎?至今為止,日美同盟最強的情感紐帶始終被認為是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之間的合作,這又被稱為「海上友情」。船橋感慨道,「美國海軍是『海上友情』的當事一方,卻也是美國第一個喊出美軍撤離論的急先鋒,這讓我很驚訝,但我相信處理事故一線的日本人更為驚訝。」

核事故所引發的日美同盟危機,也再次讓清醒的日本人意識到了自立的重要。「日本缺乏這種自立意識,在各個方面過於依賴美國。當然,維持日美同盟是可以的,但日本喪失了對本國國家利益、戰略、歷史觀、使命感的認知,變成了整盤象棋裡的一個卒。現在考慮國家利益需要在整個國際形勢的大框架下。日美同盟是日本實現國家利益的手段,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手段,但不是目的。」說到這裡,船橋的表情很嚴峻。

「他應做將軍,卻成了衝鋒隊隊長」

僅上台一年多的民主黨政權就趕上了核事故這樣戰後最大的危機。事後,日本各界對菅直人處理危機的能力整體給予負面評價。曾經多次採訪過菅直人的船橋,也給這位前首相打了「不及格」。

「一有事,他先發怒,缺乏讓人追隨的魅力。他什麼事都盡量身體力行,卻沒有組建一個團隊,讓所有人發揮其優勢。本來,他應該應對危機,但他卻在應對事故。本來他應該成為將軍,卻成為了衝鋒隊隊長。」船橋回憶,在3月11日到20日之間,菅直人沒有說出一句能讓全國振奮、鼓舞士氣的話。在最危急的時刻,菅直人悄悄讓部下準備了首相講話。

船橋經過多方調查,最終拿到了這份沒有機會面世的首相講話草稿。其中寫道,「首先我對福島第一核電站大規模事故給廣大國民帶來的莫大不安,再次表示由衷的歉意。現在核事故不會馬上給大家的健康帶來影響,懇請各位國民採取冷靜行動。現在,正是考驗日本國民睿智、理性和自制力的時刻。請大家合作……開往西日本的列車,請優先孕婦以及帶兒童的乘客……」

儘管菅直人身上有諸多問題,但有一點船橋還是給予評價的,那就是菅直人在危急關頭命令部下制定了一份最危急情況預想方案。設想最危急情況,意味著決策者在希望最低點時還在努力去避免最壞狀況的出現。「菅直人做到了這點。他沒有輕言放棄,在周圍人已經逐漸失去戰鬥慾望的情況下,菅直人仍然鬥志昂揚。這可能是我唯一對他滿意的地方。」

日本民主黨在去年12月下台後總結教訓時,將核事故處理不當納入其中。但是,如果當時是自民黨執政,情況又將如何?船橋對此並不樂觀。日本50多座商業核電站,幾乎都是在自民黨執政時期建造的。可以說,長年來自民黨和核能利益集團相互勾結。發生核事故,國民首先會關注自民黨是否在替東京電力撐腰。「自民黨執政的話,核事故處理可能會更加困難。」

大地震兩週年之際,依然有大量受到核輻射的土地沒有除染,災民們捏著櫻花盛開的舊照卻無法重返故鄉,每週五定期舉行的反核遊行的鑼鼓聲響徹首相官邸上空。兩年來,依然有太多的事故處理情景需要還原,太多的教訓值得總結。

在船橋看來,核事故的潛在威脅還在持續,恐怖感籠罩在一些日本百姓心間。「核電站危機與其他危機不同,會影響到幾代人。對這個龐大的危機到底要如何進行管控?日本社會依然沒有形成共識。」

      責任編輯:張斐
日對中方缺席地震追悼式感遺憾      [2013-03-13]
日地震追悼會將台灣與他國並列      [2013-03-12]
新疆5.2級地震 少數房屋現裂縫      [2013-03-11]
四川汶川發生4.5級地震      [2013-03-09]
日本311大地震受災區46%建築物殘骸處理完畢      [2013-03-09]
發改委副主任:你們老抱怨一提價就地震      [2013-03-09]
台灣花蓮5.6級地震 福建有震感      [2013-03-07]
汶川3.8級地震 震源深度12km      [2013-03-04]
雲南洱源地震致萬人大轉移      [2013-03-03]
雲南洱源縣發生5.5級地震      [2013-03-03]